辽河澎湃向大海

2011-6-2 7: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至今,许多50岁左右的老鲅鱼圈人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海军测绘大队的舰艇在鲅鱼圈建港测绘时的情景,得知要建港要立市要变成城镇户口的消息,这些一生以捕鱼为业的渔民兴奋不已。这片海域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亿吨大港。岸边停靠的一艘艘巨大的轮船,一座座高高的塔吊,码着整齐的集装箱的堆场,还有进出港口密集的车辆,这些都成了这座渤海之滨的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步入中年,他们有的进入港口工作,亲身参与了港口的建设,有的还生活在这个城市,见证了港口的发展,分享着营口港一步步发展壮大带给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带给他们生活上的全新变化。
短短几十年,鲅鱼圈新港从零起步,直至亿吨大港,其发展速度用“奇迹”两个字来描述恰如其分。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必能说明一切。我们用一组数字的对比来显示出营口港的巨大发展变化。
从“十五”到“十一五”,营口港务集团共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亿元用于港口建设。10年前,营口港的总资产是28亿元,吞吐量不足2000万吨,集装箱量刚到10万标准箱,码头泊位只有二十几个,最大泊位只有5万吨级。到2010年营口港的总资产已达495亿元,增长了287%;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沿海港口群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港口之一。在集团的引导下,股份公司的发展与增长速度当然日新月异,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感觉,这所让他的投资者们大呼过瘾。此时的营口港几乎是一年一个模样。
2005年,营口港完成了7537万吨的吞吐量,2010年则跨越至22579万吨。集装箱量2005年是78.7万标准箱,2010年完成了333.8万标准箱,净增了5倍多。
仅以“十一五”期间计算,5年间,营口港前瞻性地加大着集团基本建设的需求,港区规模由2005年的两个港区扩展为2010年的四个港区;陆域面积由2005年的6.3平方公里增至2010年的26平方公里;鲅鱼圈港区航道水深由2005年的-17.5米浚深到2010年的-21米,甚至-22米。而在他的身后,营口港股份公司期待着、运作着、壮大着。
2010年,营口港投入使用的泊位已达70多个,最大泊位达到30万吨级,生产规模、资产总量是10年前十倍! 10年来,码头泊位不仅数量在增多,大型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也明显提高。30万吨级的原油船、30万吨级的矿石船、载箱量8500TEU的内贸集装箱船和国内最大的成品油船都已驶靠营口港作业。码头泊位、深水航道都能满足大型船舶进出港的需要。集装箱、钢材、矿石、煤炭、汽车、粮食、大件设备、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等9个专业化码头,保证了不同货种的专业化作业。也是在他的身后,营口港股份公司的泊位链条同时发生着令人欣喜变化,从量到质,专业化程度愈发增强,一个洋溢着中国证券资本市场鲜明特色的港口企业昂扬屹立在投资者的眼前。
目前,营口港务集团现有500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400万平方米的物流场地和300万平方米的煤炭堆场,客户的货物可以提前集港,及时装运。在港区内设立的保税物流中心,发挥了“境内关外”的优势。港区内11条整列到发的铁路线及连接所有码头库区的铁路线使港口作业更加通畅、便捷。
目前,营口港的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覆盖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每月达到300班,国际箱运班轮航线直达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十几个城市,并可中转世界各港口。每周两班往返于营口至韩国仁川的客运班轮,为客户的旅游观光和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营口港至东北及内蒙东部各城市的海铁联运班列和经满洲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班列为整个腹地搭起了扩大内需和通向世界的桥梁。2010年营口港海铁联运集装箱总量跃居全国第一、增速全国第一、占港口集装箱比例全国第一。
营口港快速发展的奥秘何在?高宝玉一语中的:营口港务集团和营口港股份公司所共同实现的持续发展是由两方面环境决定的;一个是外部环境;一个是内部环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开放,辽宁沿海产业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为营口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而同时独有的区位优势和公司推崇的“店小二”式服务、“冬暖”服务等一系列企业文化也是营口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营口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交通发达,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最近的港口”“主要的港口”“唯一的港口”都是营口港的区位优势。营口港是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近的出海港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要港口,是沈阳经济区的唯一港口。距离近,物流成本就必然要低,能为客户省钱,港口就有吸引力。沈阳人、鞍山人、抚顺人等则说,过去我们离海有多远,现在离海有多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营口港的海边就在眼前了。
十几年间,营口港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提速”,最视作坦然的一件事就是吞吐量的快速、高速升级。如果把这一组词加起来,就是“提速+快速+高速=超速”,这其实非常形象地剖析了营口港的10年跨越式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令人尊敬。
东北经济振兴,迫切需要这种“超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