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心若水 一路缤纷

2011-5-18 14: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刚到晋城那天,正赶上一场春雨。窗外雨丝淅淅沥沥,空气被洗得格外清新。绿,是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许是路上见过了太多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倏然涌入满眼的绿色,不觉欣喜万分。 
  早就听说晋城沁水县有一条别具特色的公路文化长廊,次日,阳光普照,伴随着雨后沁人的春天的味道,我们来到沁水坪曲线,体会这里浓厚的公路文化气息。 
  写路,举文化之墨 
  自2009年起,沁水公路管理段围绕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朴实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将公路自身特点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使公路元素与沿线风土、人文及自然景观和谐共融,开展“公路文化长廊、绿色长廊”两廊建设。 
  在坪曲线和陵沁线的部分路段,利用沿线挡土墙、护面墙等为载体,充分展示了沁河流域丰厚的地域文化,以及新时期构建生态沁水、人文沁水、绿色沁水、和谐沁水的良好形象。截至目前,公路文化长廊共完成建设投资464.2万元。 
  车行一路,景观不断,巧思不绝…… 
  路憩园,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供人们在旅途中“小憩”的乐园。登亭远眺“弯则水库”浩瀚的水利工程,小坐品味沁水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一弯书卷,“缠网寺”之由来,以及先祖舜王耕播的场景,应次展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华村的“路之歌”浮雕墙。开篇写着这样一段话:“生活是一组歌,一组多情的歌,歌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涩。这组歌要我们用努力和拼搏作词,用智慧和汗水谱曲。我们要用心去吟唱,我们要用情去放歌。我们筑路人的情,是情中情。 
  而我们筑路人的生活,是歌中歌。”从肩挑手扛,到机械化养路,再到今日的信息化覆盖,通过不同时期分画幅的简单勾勒,再现了筑路的艰辛。 
  东坞岭战役浮雕,根据1938年7月29日著名的东坞岭抗日战役创作而成。画面由丰碑、支援、伏击、激战、歼灭五部分组成,用写实的手法、长卷的形式,还原昔日抗击日军的英雄场面,讴歌并缅怀先辈们保家卫国的高尚品德,警醒后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莫忘历史。 
  端润路口的“沁水名人廊”,以沁河为主线,贯穿由《沁水县志》记载的从后梁名画家荆浩至1949年间的近百位历史名人。西河公路文化墙,将路地共建的作业场景与睿智的格言警句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励大家同心同德,共创沁水美好明天。 
  据沁水公路管理段党支部书记田海林介绍,在文化长廊的设计过程中,处处渗透着“环保、安全、自然、生态”的理念,以期为路人提供一个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共生相容的美好空间。 
  共建,点亮百姓生活路 
  好了,景美了,如何管理是关键。秉承“路中精细、路侧完备、路外和谐”的宗旨,沁水公路管理段主动与沿线村委签订了《路地共建文明路协议书》,形成了公路与沿线村镇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管理新格局。公路沿线“一村一景,因地制宜”,体现出不同特色,公路文化墙、公路绿化景观带、休闲健身活动场所随处可见。 
  “其实,要做好路地共建工作,困难还是挺多的。”田海林回忆道,“起初,有些村子不愿意配合我们,拒绝签协议。后来,他们看到其它村子参与共建之后,变得干净整洁了,环境优美,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最后,他们又主动来找我们,要求共建。” 
  路地共建文明路,不仅使沿线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深层次的变化还是体现在村民们的观念上。 
  过去,村民们随手就把生活垃圾倒在路边,也没人管理,久而久之,垃圾都堆在路上,“有些村子里,路上一半都堆满了垃圾”。 
  沁水公路管理段花大力气,将路面进行清扫、整修,还在村子里建起了垃圾池。起初,村民们还是习惯将垃圾随手扔在路上,“我们经常是一边清扫,一边还要给老百姓做工作,让他们把垃圾倒在垃圾池,这样一来,不仅便于垃圾的统一处理,还能使路上更加清洁,行路更加方便,也能使自己有一个更加洁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还有些村民,看见我们在路边种的花开得漂亮,他们就拿小铲子把花连根挖出来,放到小花盆里,摆在自己家中。”类似这样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发生过许多。田海林说,要想让村民们的固有观念发生转变,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变化总是在悄然发生。慢慢地,村民们不再把垃圾倒在路上了,他们也不愿意每天伴着臭气熏天的垃圾走在路上;村民们不再把路边栽种好的花拿回家里了,开放在路边的花朵,一样可以点亮他们的生活。 
  心到,洒下一路缤纷 
  文化路之兴、文明路之盛,给沿线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当地百姓创建美好家园的动力与决心。 
  如今,放眼望去,每家每户都砌起了统一装饰的大门,红彤彤的,昭示着百姓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村里建起了标准化篮球场,绿化带、凉亭、小花园,小桥、流水、人家……同行的小张不禁感慨,“这里实在是太美啦!我都不想回到城市里去了。空气清新,绿树环抱,鲜花掩映,生活多美好!” 
  田海林听完,笑得合不拢嘴。“考虑到村民们的安全,我们还在路边修建起隔离带。为了不让水泥隔离带显得过于单调,我们动了许多脑筋,你看,有城墙形状的,还有仿木桩式。一来保平安,二来也算是又一个小景,为路上增添了些趣味。” 
  村里每天都有新面貌。“一开始,都是我们在为村民们办实事。后来,老百姓也开始帮我们了。”田海林边说边领着我们来到里必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这里同时也是我们的公路服务区,司机朋友们可以来这里休息、吃饭、加水、维修车辆,超市、饭店、卫生间,一应俱全。”像这样兼具公路服务区功能的村级活动场所,在沁水县还有许多,二位一体相结合,既节省了开支,又方便了行人,还能给村民们带来商机。 
  从细节处着眼,沁水公路人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加以利用的地方,将文化元素点缀其中。他们利用路面标识牌的背面,配以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图片和诗句,“车行沁水,桃花盛开沁河岸”、“车行沁水,文学巨匠染江山晴天”,一派别出心裁的诗情画意。心到,自能成。 
  沁心,若水。沁水。或许并不只是巧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