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追大”不如“求强”
2011-11-8 5:5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中国汽车行业产销数据公布,前3季度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事实上,从今年4月,国内汽车产销就已经出现27个月来的首次负增长。
可就在此情况下,全国各地许多汽车企业仍忙于“跑马圈地”建新厂。据悉,到“十二五”末,我国汽车总产能将超过4000万辆,远远高于去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发展规模。去年我国产销汽车1800万辆,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年销量必须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幅,否则产能过剩不可避免。特别是微车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据统计,全国已经形成和在建生产能力至少700万辆,而去年微车销量仅250万辆。今年车市刺激政策退出,前4个月微车销售89万辆,同比下滑接近7%。
汽车市场会不会逆转向上、再次一路高歌?专家预测不容乐观。
工信部相关领导近期表示,今年车市整体增幅预计约8%左右。此外,汽车销量和保有量过快激增,造成去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严重威胁国家能源安全;过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过多的汽车保有量造成道路严重拥堵和停车难。对此,政府不能不管,调整增速、总量控制是必然的。
面对汽车投资过热,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就提出警告,要防止汽车行业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重庆市率先从防范风险角度对汽车企业盲目扩张加以约束。
其实,汽车企业的“十二五”规划是在前几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出台的。
当时,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大部分工厂产能不足,为了抢抓市场机遇,企业扩大产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今,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国家政策已经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也应该以变应变。
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还不是汽车强国。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整个产业的“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面对当前汽车投资过热,各级政府和汽车企业,都应该将发展重点由“追大”调整为“追强”。这才是我国汽车行业真正努力的方向。
从长远考虑,我国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适当扩大产能非常必要,但绝非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千军万马大干快上。最好的办法不是多征地、多建新厂,而是通过整合重组盘活存量资源扩大产能。
这样做,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又能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国家在《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明确规定,鼓励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就是一步好棋。然而,有些地方政府看到这几年汽车热,误以为上马汽车就能赚钱,于是头脑发热,不顾有没有条件,也不顾将来有没有市场,盲目投资汽车项目。不少汽车产业园区占地近千亩,无一整车企业,为数不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规模也不大。对此,中央政府一定要三管齐下,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投资。
首先,优先支持大集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汽车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集团,让更多的“上汽通用五菱”和“上南合作”模式脱颖而出。上汽集团与柳州五菱重组,还拉上合作伙伴通用汽车,既弥补了产品结构中微车的 “短腿”,在广西建立了 “桥头堡”,又提高了中国微车制造的技术能级,可谓一举三得。上汽通用五菱成立8年,就成为全国首家突破百万辆的单一汽车企业。其次,勇于行使调控职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盲目扩张的汽车项目敢于依法亮出红牌。去年,四川腾中收购悍马失败,关键在于没有得到国家主管部门支持。四川腾中没有汽车制造资质,悍马又不符合“绿色汽车”的发展方向,这样的项目被叫停理所当然。第三,积极引导企业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扩大产能的重点。同时,要防止以新能源汽车为名盲目扩张。据悉,到2015年,全国各地规划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超过550万辆,远远超过国家和各省市规划的总量。有的小企业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将铅酸电池汽车混充“新能源汽车”。这种电池已有140多年历史,其能量密度已达极限,很难提高,不可能成为电动汽车主流发展方向;同时,其生产、回收过程存在不可避免的污染,从未获准用于环保和新能源汽车。对这种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的势头,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再放任自流。(叶成)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