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构建便捷交通 打破区位劣势

2011-11-14 22: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正式吹响“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冲锋号。巫山县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出台“共富十条”,提出“深入实施四动战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把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的定位,准确把握市、县关于“缩差共富”的主要精神,认真分析发展现状,找准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进交通科学发展,为巫山“缩差共富”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一、交通正在改变巫山区位劣势 
  从巫山经济发展历史看,“三大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差距,经济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区位差距,区位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差距。从巫山交通发展历史看,交通可以改善区位,并由此推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县内交通从“6 小时”到“3 小时”。八十年代初,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300 余公里;“十五”末,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至近2000 公里,但是,公路等级低,路基窄、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从偏远乡镇到县城大多需要6 小时以上。自西部大开发、三峡大移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巫山交通取得飞速发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88 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畅和100%的行政村通达,“3 小时巫山”顺利实现。农村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县农村居民纯收入由2005 年的2031 元增加到2010 年的3925元,增长93%。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全县每月新增小轿车近200 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期间实现14.5%的年均增长速度,交通建设功不可没。 
  到重庆主城从“8 小时”到“4 小时”。渝宜高速路通车前,从巫山到重庆主城要8 个小时以上。2010 年高速公路大宁河以西段正式通车,实现了“4 小时重庆”,到万州只需1.5 小时。通车后的“十一”黄金周,巫山游客接待出现井喷,接待游客达14 万人次,成为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旅游人气最旺的假期,拉动了餐饮、宾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巫山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成功转型。交通的改变带来区位的改变,巫山已从一个偏远县城,变成了与重庆主城、万州相接,与周边县半小时就能到达的城市。 
  随着高速路宜昌段的通车,巫山承东接西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巫山是渝东北翼11 个区县最偏远的山区农业县之一,是重庆的一个边缘县级城市。有了高速公路大通道,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说高速路是连接中部与西部的桥,巫山就是“桥头堡”;如果说高速路是在隔离中南与西南两大板块的“围墙”上开启的门,巫山就是“门户”。2012 年高速路宜昌段通车后,巫山将作为连接宜昌和万州两座大城市、武汉和重庆两座特大城市的中间节点,承东接西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城市地位将随之发生嬗变。同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客流和物流在巫山的中转量将更大,形成渝陕鄂港口物流的重要“中转站”。 
  二、巫山当前交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差距 
  对照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和县委“缩小三个差距” 
  的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巫山交通发展还有不少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全县境内无国道,道路等级低,以四级和等外级为主,与周边城市的连接缺乏快速通道和主干道的必要衔接;通村通畅率太低,仅有20%(全市达60%),村级公路通行能力弱;水运与沿江各区县相比差距很大,综合运输结构不健全,大型散货运输差距大,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还是空白,港口同物流、产业“三结合”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等比较优势没有凸现,水陆联运发展滞后;水运服务体系落后,港口资源尚未整合,港口物流尚未形成,水运金融、贸易、物流等一体化服务体系还未建立。交通对县域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做大的支撑力不够,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不够,交通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力不够,交通负债重,筹资难、用地难、协调难等问题困扰和制约着交通发展。 
  三、夯实地方经济发展的交通基础条件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必须继续担负重要使命,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构建起网络完善、衔接顺畅、安全便捷、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 
  提高思想认识,营造齐抓共管氛围。注重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增强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解、支持,摒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交通、公路部门的事”这一落后狭隘观念,齐心协力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交通建设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交通建设领导力量;充实乡镇交管站力量,做好本辖区内乡村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路政、运输、安全管理等工作,将各乡镇交通综合管理工作纳入县里目标考核,真正形成齐抓交通、大办交通的共识和舆论氛围。 
  打造交通枢纽,畅通运输通道。紧密结合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借助成渝经济区、西三角经济圈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实现“1533”交通发展目标,即:构筑骨架通道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沟通四方的运输体系,着重建设五大对外通道,推进三大运输节点建设,形成出口骨架、域内联网、完善加密三级层次集疏运体系,基本建成水、陆、空、铁多式联运、零换乘、无缝衔接的渝东门户交通枢纽和三峡旅游交通服务中心。 
  优化城乡交通,加快城乡一体。按照“一主二副三次四点”的城镇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县新改建村道2000 公里,完成170 个以上行政村的通畅任务,实现通村通畅率80%以上,加强城区与城郊特色镇的多通道连接,提升农村交通出行舒适度。优化公交网络与站场布局,推动公交外拓;优化出租车运力配置,加快推进农村客运事业,构建高效的监管体系;整合货运资源,围绕长江、沪蓉高速公路、巫山至巫溪高速公路、巫山至建始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建设,构建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以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构建保障体系,促进安全稳定。建立健全水上交通、重点工程、道路运输、公路养护和交通执法“五大安全预警机制”,完善应急保障预案,形成多级应急保障节点,大力建设安防工程,保证水陆运输安全,最大限度保障交通稳定发展。 
  交通是地方名片,交通是投资环境,交通是经济的晴雨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全局发展的担当意识,奋力推进交通发展,支撑巫山“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