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代企业转攻内贸之惑

2011-10-29 5:3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徐璧玉
    传统货代业务单一,赢利空间不断压缩,加上金融危机对出口行业形成重大打击,货代业成为其中受打击最沉重者之一。内外夹击的货运代理企业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逼迫着王干昌寻找新的发展之路。王干昌在广州黄埔港创办了一家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转型内贸,开拓客户成为王干昌的首要任务。以往只需要邮件、电话,加强沟通就能接到订单的外贸模式不适合于内贸客户群体的开拓。熟悉广东各大产业的王干昌想到了一个办法——“客户群体的开发”。
    不过,贸易公司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意习惯,让王干昌深感无奈。外贸运输中,为了规避风险,制造厂商习惯于大批量接单,要求采购企业必须达到“最低起定量”才会出货,操作模式上也偏向于批发而不愿零售,这为王干昌开拓客户提出了挑战。内外贸的游戏规则的不一样,让王干昌上了一堂又一堂深刻的社会课。
    几个月前,王干昌接到一单生意,将一集装箱约28吨的货物,从佛山运往广州黄埔港的生意。卡车开上高速公路,开往黄埔港,途经大桥的时候,司机被工作人员告知“超载”了。“普通的桥梁超过15吨就属于超载。我们被迫交了100多元的超载费用。”王干昌无奈地表示。“这只是无奈的‘被超载’,还有更多的主动超载。”在很多从业人士眼中,超载就是意味着利润。“但是超载是违法的,我们能否为了利润,允许这样的行为的存在?”王干昌困惑。
    撇开“超载的烦恼”,王干昌又开始为合作的安全性担忧:“内贸运输中惟一签订的安全保障是货代和货主之间私定的保障条款,我们之间更多的是靠信誉来合作。”与此相比,外贸是根据国际贸易规则,质量上则通过各个国家的商检制度来保证,资金风险上通过信用证制度,加之较为完善的保险服务,即使国际订单量再大,也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
    正是这些残酷的现实使得货代公司不得不再三思量每一个决策。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群体,公路、铁路物流网络还在努力建设当中,仓储用地尚且租用,内贸竞争力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中海、中远、中外运等国内海运巨头,都在陆续将运力从国际向国内转移,而内贸市场运力过剩的风险正逐渐加大。
    在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下,绝大多数货代企业仍苦守在外贸阵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