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企纷纷涉足海工装备

2010-5-3 23:1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船舶企业,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总裁陈强日前透露,今年熔盛重工的海工板块将全面启动,并最终形成4个大项。并称到2013年,海工板块目标产值将突破30亿元大关。与熔盛重工类似,国内传统意义上的船舶企业几乎都开始涉足海洋装备领域。TSC海洋集团董事长蒋秉华一语道破玄机:“海洋工程装备热,主要缘于海上石油热。”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发展海工装备,不能停留在“壳”制造,不能重蹈造船业覆辙。
转战海工装备
“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有业内人士评价说。
    除了熔盛重工外,上海振华重工股份公司拓展海工装备市场的步伐也颇令业界关注。去年7月份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了22亿美元的海工产品订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海工出口产品销售合同。12月份又与卢森堡MCS公司签订总价为1.44亿美元的一艘铺管船销售合同。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上海振华重工股份公司2009年海工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85.49%,毛利率为30.85%,同比增长8.75个百分点。海工装备业务对公司毛利的贡献仅次于集装箱起重机业务。
    与此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两大央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简称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也加紧在海工装备领域布局。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
    从中船集团了解到,中船集团已经明确提出在未来5年内,将海洋工程打造成为公司支柱业务之一。中船重工负责人也透露,中船重工已制定并发布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海工总装修理产值同比增长12.2%,实现配套产值同比增长74.4%,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有7座海洋平台集中交付。
多种因素交织
    在造船业受金融危机困扰之时,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江苏蛟龙重工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随着传统造船业进入下行周期,现在造船企业都期望通过海洋工程业务来挽救这一局面。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对造船业的影响,加速了传统船舶企业做出调整的步伐。
    船企转战海工装备的另一驱动力是较大的获利空间。据记者了解,海洋工程的毛利率可达30%,而造船业毛利率仅有18%左右。
    中船重工的相关人士表示,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利用率超过90%,未来几年将进入更新淘汰高峰期,这将直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的上升。以钻井平台为例,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30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老龄化相当严重。
    也有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我国不少有实力的企业正处于关键的战略储备期,这些企业在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业是上佳的战略选择之一。究其原因,海洋工程装备是一个既符合中国企业当前比较优势,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与企业有着很强的匹配度。
谨防“船壳现象”
    据了解,海洋工程装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全球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其中新加坡和韩国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域平台为主,而美国、欧洲等国家则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的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设计方面仍然占据垄断地位。包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国家虽然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
    相比之下,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整体状况更为严峻。不仅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等国差距明显,在配套设备方面,也落后于韩国、新加坡等国。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在一次论坛上指出,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据了解,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2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突破,中国企业只能处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底端。
    据介绍,虽然不少海工项目纷纷启动,但实际上国内具备海工项目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并不多,不少项目只是大船厂零散的外包项目,但也冠以海工的名义。纵观国内海工工程项目,大多数停留在海洋工程的“壳”建造,他们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更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有业内人士直言。
尚需政策扶持
    根据有关规划,我国力争到2012年具备主流海洋工程装备部分关键设备的配套能力,填补国内空白。无疑,技术仍然是我国发展海工装备业的瓶颈。海洋工程动力传动系统、安全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方面,是我国发展海洋工程需要攻破的重点领域。
    不少专家也提出应支持核心配套的国产化研究,并在“应用”环节上着力突破。中船重工吴有生院士表示,我国海工装备仍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工程装备产业链。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要坚持专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统筹规划,在全国培育若干个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
    去年,我国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要从目前的约5%提高到2011年的10%。此规划提出,将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也表示,海洋工程装备等将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而根据相关部门透露的最新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有望列入“十二五”新兴产业规划。(王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