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挑战其实还在后头

2010-1-2 11:3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董建伟
    尽管全部交易要到2010年第二季度才能最终完成,但有关吉利收购沃尔沃所产生的种种讨论却已在业内“炸开了锅”。当然,这些影响大多都是积极的。更多人愿意相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明智之举,将会带给沃尔沃、福特以及吉利三方共赢的局面。而日前吉利掌门人李书福获选CCTV评出的“2009年度经济人物”称号,更从侧面表彰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行动。
    对此,笔者也深信不疑。因为拿下沃尔沃这个世界名牌,吉利将有更多机会进入欧美、走向世界,它对吉利日后展开全球战略的意义可谓深远。而吉利吸收、消化沃尔沃的先进技术之余,更会提升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为自主品牌汽车告别“粗制滥造”的恶名添一把火。同时,吉利这样的民族品牌在沃尔沃的“推动”下,其品牌溢价能力也将大幅度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带来颇多裨益。
    可是,就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终于尘埃落定之际,我们也不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不能自拔。要知道,无论对中国汽车业还是吉利自身而言,这样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处理好了,自是流芳千古;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酿就另一出上汽之于双龙的“餐具”。所以,自吉利投身到沃尔沃的争夺战之日起,业内便有不少理性的声音指出:即便吉利真的“吃下”沃尔沃,它的挑战其实还在后头。
    对于此类说法,笔者很是赞同。因为收购只是第一步,日后如何运营沃尔沃这一成熟的汽车品牌才是关键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就须解决现实中不少“疑难杂症”。
    首先,笔者想到的就是,关于沃尔沃在国内的“剩余资产”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这几年来,长安福特已经先后引入并生产、销售了沃尔沃旗下的S40和S80L两款车型,同时建立了颇为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如今,吉利拿下沃尔沃之后,就必须谨慎而行,与福特、长安协商这部分“剩余资产”的交接问题。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吉利国产沃尔沃汽车埋下不小的隐患。
    其次,对一个成熟的品牌而言,沃尔沃如今即使“改姓”吉利,正常运营也须维持稳定。笔者认为,这就不仅仅涉及到资金到位与否的问题。因为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往往都要考虑到它的外部环境,沃尔沃的外部环境则十分复杂。其牵扯到瑞典政府、福特汽车、企业工会、沃尔沃员工等多方面因素,吉利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处理好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再次,在沃尔沃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方面,吉利必须吸收前人的教训,不能只是“拿来主义”。之前,很多企业都是整条生产线 “搬运”过来而已,但沃尔沃是一支可以进行独立技术研发的“超级团队”,他们可以推出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对它的使用必须“人尽其才”,不能短视地将其当做一条现成的生产线使用。所以,吉利可能需要开创一条新路,为中国车企日后收购并吸纳国际元素树立榜样作用。
    最后,就是针对沃尔沃烧钱的毛病,吉利要做好心理准备。按照网上爆出的内幕,沃尔沃几乎每年都在亏损,且没有“转运”的意思。面对高昂的用工成本以及一直以来的产销量不高等问题,吉利必须寻求解决之道。而这就需要吉利在认真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之余,勇于尝试一些创新的管理模式。吉利如果一直在老路上走,怕是“支撑”不了太久。
    不过,这些问题既然都被分析出来,相信李书福和他的吉利也早有算计。在李书福接受某媒体的一篇采访中,他如此表示,沃尔沃“这样一个品牌是不能放在动物园的笼子里的,要放虎归山,恢复它的野性和捕食能力。”由此可见,对沃尔沃品牌的运营,吉利应该心里有数。而我们则乐见李书福将这种收购沃尔沃的豪情渗透到日后的品牌运营中去,并祝吉利旗下的沃尔沃一天更比一天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