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

2010-10-9 20:0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济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奠定了济宁的产业基础,但也带来了产业结构重、能源消耗高、生态压力大、环境容量小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显然,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转变发展方式对济宁尤为重要。2007年初,济宁市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由此开始了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成为资源鼎盛期城市主动转型的先行者之一。经过3年的努力,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经济总量增长近 6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65%;制造业增加值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倍;万元GDP能耗下降15%,COD排放量减少15.97%,SO2排放量下降20.47%,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创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转型

  济宁转型的动因,不同于外向型城市迫于外部市场压力的“内需转型”,也有别于资源枯竭城市寻求接续产业的“生存转型”,而是旨在打破资源依赖传统路径的主动转轨,是立足于再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发展转型”。这注定是一个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的艰辛过程。我们坚持一年一个主题,连续3年在全市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实现自我认知的超越。资源型城市转型所碰到的思想障碍,无可避免地要集中在如何看资源、如何看产业、如何看增长等方面。对此,我们引导全市各级从三个方面认识和把握。

  第一,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要打破“资源诅咒”。有资源肯定是件好事,但把握不好容易变成坏事。有一种经济现象叫“资源诅咒”,指的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而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增长速度要相对高出两倍以上。原因就是资源在提供生存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容易窒息创造力和扩张冲动。“转型”就是要避免这种资源“陷阱”,跳出资源城市“矿尽城衰”的怪圈。这不是舍弃资源,恰恰是高效利用资源,放大资源优势。目前,济宁已打破煤电“一业独大”的格局,建成了煤化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汽车和零部件、轻工造纸、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多个制造业基地。在金融危机中,济宁之所以经济能够保持逆势上扬的态势,而不像一些资源型城市那样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年坚定不移地转型发展。

  第二,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的“涅槃新生”。培育战略先导产业,是转型的题中之意。现在不去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将来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以低端产品搞配套。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相反,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正是转型的“重头戏”,这是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济宁的转型,事实上是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起步的,在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的同时,也为培植先导产业创造了土壤。围绕传统产业,我们实施了能源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和六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规划,瞄准产业链高端,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培育了大量高新技术增长点。像如意集团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的空白;煤化工产业中的煤焦化和煤制油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在产业转型上要破除两种片面认识:一种是片面的“增量转型观”,一味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种是片面的“存量转型观”,只盯着现有产业升级,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应当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转型不是盲目舍近求远,而是持续发展的“远谋近施”。转型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转型非一日之功,但决不可因此放弃眼前的努力。转型不是否定增长,而是为了更好地增长;也只有保持当前的有效增长,转型才能不断获取动力。但“保增长”不能忘转型,不能为一时增长而“饥不择食”,走“两高一资”的老路。必须始终把“好”作为第一选择,突出好、争取快、务求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型需要舍小利而图大成的眼光和境界,忍得住眼前诱惑、忍得住一时之痛、忍得住责难非议。

  创新路径:努力走出转型跨越的新路

  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资源型城市,重在实现“三大转变”: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以环境换发展”向“以环境促发展”转变。济宁从五个方面展开布局,初步走出了转型发展的路子。

  以新兴产业引领转型。新兴产业是转型的引擎,也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先导。我们在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调整升级的同时,不仅考虑现在能干什么,而且谋划5年、10年后能干什么。感悟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着眼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确定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紧盯前沿,主动布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并制定实施了相关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新能源领域,以太阳能光伏和LED新光源为重点,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垂直产业链和横向配套产业群,打造中国“光谷”;新材料领域,突出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新医药领域,主攻高端化学合成医药、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医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增幅连续 3年超过30%,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8%。

  以服务业加速转型。现代企业有一个“微笑曲线”原理,占据“曲线”两端的研发和销售,是企业利润的最高点。进入工业化中期,这种“曲线效应”会在区域经济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现代服务业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们坚持把第三产业放在第一的位置来重视、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实施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五大服务业”振兴计划,实现了“三个明显高于”,即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增幅、服务业投资增长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特别是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打好“孔子文化品牌”、“运河物流品牌”,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提升。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成为全国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运河现代化港口群和临河物流园区的牵动作用日益凸显,济宁正在成为山东内河航运中心和鲁西南商贸物流中心。

  以城市化推动转型。城市不仅是经济转型的最基本载体,而且城市发展本身也面临着转型的新课题。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突出把握了四点:一是“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并重。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思路,大跨度拉开城市框架,集中突破城市规模小、承载功能低、聚集能力弱的问题。调整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以北湖生态新城为主中心,打造滨湖城市特色;以科技新城定位东部高新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以济北新区为牵动,带动城市北延扩容;以运河经济带建设为依托,拉动城市西跨运河发展,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同时,积极推进组群结构城市建设,加速了济宁市区、兖州、曲阜、邹城、嘉祥五大板块“同城化”步伐,“半小时核心圈”初见雏形。随着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城市功能实现了新的跃升。二是“产业发展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互融。注重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以城市带动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南部“北湖生态新城”确定为城市主中心,重点聚集文化旅游、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产业;东部重点建设“科技新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创意为主导产业;北部突出发展“济北新区”,形成房地产、商贸物流聚集区;西部围绕打造“运河经济带”,实施沿运河综合开发,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三是“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共进。以机场、高铁站、运河港口和陆港四大节点为依托,以优化“水陆铁空”交通设施集成功能为目标,以四条高速公路“井”字型绕城贯通为基础,全面展开大交通体系建设。去年启动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6个、总投资240亿元。公用设施、商务服务和环境设施等系统跟进,发展的硬件支撑条件明显改观。四是“城市发展”与“新型乡村建设”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人口、资源、产业集中紧凑发展。在全市进行了 14个新型乡镇统筹配套改革试点,实施了新型农村社区百点示范工程,开展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路网、电网、水网、公交网和信息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以开放招商助力转型。把扩大开放作为转型的重要外源动力,确定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经济工作三项重点格局。积极对接国际国内资本产业转移趋势,联高联外联强,引资引智引才。按照“转型”要求,推进开放型经济“两个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集中突破具有牵动性产业链高端核心大项目;由注重引进资金项目向注重引进技术人才转变,突出依托项目引进技术和招揽创新人才。先后引进小松机械铸造、倍耐力集团轿车子午胎、森达美集团港口项目、台联电集团新光源新能源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有2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落户济宁。随着一批核心项目的引进,相关研发机构和团队随之进驻,目前在济宁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87人,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各类人才创业基地36个,有效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

  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一个城市到底能走多远,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济宁生态敏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蓄水地;又是一个有山有水、河湖密布、生态禀赋很好的地方。可以说,推进生态建设外有压力、内有动力。我们提出,以转型保障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按照这一目标,着力构建四个体系:一是生态规划体系。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国省干道和河道为生态廊道,以各类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建设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目前,“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已通过论证,多项生态工程和生态设施启动实施。二是生态经济体系。把生态理念和绿色发展模式贯彻各产业行业,农业突出打好“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地域品牌,工业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洁净生产、低碳发展模式;服务业优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及以“绿色”为特征的服务业态,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三是生态文化体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文化载体和活动内容,使生态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改变人们习惯。四是生态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调控政策,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创新“平台”:为经济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经济转型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围绕突破影响转型的“瓶颈”和“短板”,我们着重加强了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官产学、产学研结合,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创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以此为载体吸引国际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济宁设立“窗口”、共建产学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注重发挥各类园区的载体功能和企业主导作用,推进技术联盟,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院士工作站10家。济宁还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济宁是个人口大市,一方面高层次人才不足,成为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充足,客观上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条件。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实施人才资源强市战略,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了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以发展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启动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511计划”、“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了“圣地学者”、“圣地英才”系列工程,有效推动了人才队伍层次提升和结构优化。

  三是强化改革支撑。转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发展模式的“扬弃”,必须不断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僵化体制机制。把握和推行三条原则:凡是工作推不动、难题破不了的领域,就着重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用改革的办法求突破;凡是外地的成功经验,就允许大胆借鉴和施行;凡是科学发展需要,又没有经验可循的改革,就允许大胆试验,“实干不张扬、先干不争论、干成再结论”。事实证明,改革每推进一步,转型就会深化一步。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推动转型发展的改革措施。实行了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区镇合一”模式,园区增长极效应日益凸显;实施了煤炭企业整合,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和发展接续产业能力;深化了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了技术、资本、产业的融合;狠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压减了 1/3,成为山东省审批事项最少的市。这些改革,有效激发了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强化环境支撑。环境就是竞争力。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才能为转型聚集要素、提供支撑。为此,成立了实体运作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委员会,持续加大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特别把干部作风作为最重要的“软环境”来抓,坚持从严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采取“群众监督评议团”走访暗访、机关部门公开承诺践诺、社会公开评议等措施,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随着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的转变,有效带动了发展环境的整体提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