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托起”产业转移大战略

2010-10-9 20:0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800里皖江横贯安徽东西,拥有优质的长江岸线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它是连接长江下游和中游的重要通道,是安徽崛起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皖江城市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要依托。 
    “为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徽省交通水运将重点实施芜(湖)马(鞍山)组合港战略,早日建成内陆省份首个亿吨大港。同时,大力建设公用码头和大型专业化码头、技术改造现有码头、提升装卸机械化水平;充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打造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沿江港口群,带动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10月8日,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接受记者采访时描绘的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战略”的建设构想。
  皖江是承接产业转移重要依托
  梅劲厅长告诉记者,以滁州市为起点,经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到安庆市的皖江城市带“十字形”产业发展轴的横轴,沿长江布局。合裕线等国家高等级航道,所连接的合肥、巢湖、芜湖到宣城市,则形成了纵轴。沿江形成了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港口资源已经成为沿江城市和产业发展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的资源配置作用有了较大提高,港口作为物流和信息流交换的重要节点,成为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载东西部产业专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区位优势条件。
  皖江不仅是沿江城市和产业发展的依托,也是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首先是沿江综合运输通道的主骨架。近年来,皖江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498个主要生产性码头泊位的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4亿吨,芜南段航道维护尺度为6.5-7.5×200×1050米,芜湖至安庆段主航道水深达6.0米,安庆至武汉段水深达4.5米,湖口至南京可通航5000-10000吨海船,码头专业化、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主航道实现了定线制,成为长江安全形势最稳定的航段之一。
  皖江水运的运能大、投资省、成本低、运距长、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得到逐步发挥。2008年内河货运量达2.65亿吨,占全省的14.8%,占沿江各省的21%,分别比07年提高了3个和12.4个百分点,是沿长江各省市中增长最快的省份,相比公铁运输方式内河水运也是增长最快的。
  皖江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运输“大通道”。下游地区85%的煤炭、70%的石油、85%的铁矿石和100%的黄沙等矿建材料依靠长江运输。皖江煤炭、矿石、矿建材料、水泥、钢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趋势,如芜湖的专业化煤炭运输,池州和铜陵的非金属矿产专业运输等。两淮地区是重要的煤炭产地,通过芜湖裕溪口港、南京浦口港等“三口一枝”铁水联运供应长江中下游地区。皖江地区是重要的铜矿、铁矿石、黄沙产地,是马钢等冶金企业的主要供应地,还是马鞍山及下游地区水泥、建材用矿、冶金辅料的主要供应地。
  皖江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大通道”。上海港外贸集装箱的约90%来自长江流域,长江沿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国际航线占4.0%,内支线占48.2%。08年安徽内河集装箱运量猛增到57万标箱,皖江已经成为国际航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史世武告诉记者,安徽水运对于安徽省的经济贡献在沿江各省市中名列前茅。皖江示范区水运业直接经济贡献是65.5亿元,占长江黄金水道对沿岸直接经济贡献的7.74%,居第4位;而间接经济贡献更大,约为2256亿元,占长江黄金水道对沿岸间接经济贡献的15.73%;水运业直接吸纳的社会就业为26万人,间接影响就业179万人,分别为长江黄金水道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的11.42%和17.12%。投入产出比为1:31.7,即水运行业投入一元钱能为当地产生31.7元GDP。可见,皖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沿岸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示范区”,安徽经济“发动机”
  芜湖市副市长朱诚介绍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合肥、芜湖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滁州和宣城市为“两翼”,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据记者所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皖江城市带拥有马钢、芜湖奇瑞汽车、合肥江淮汽车、马鞍山星马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芜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这一区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车企业、83%的钢铁企业、71%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和92%的家电生产企业,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家电等优势产业在安徽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现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
  以2009年数据为例: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64%上升到72%,其中,皖江城市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605户,占全省六成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4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利税695亿元,增长36%,增幅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其中利润347亿元,增长64%,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皖江城市带工业化率达到44.5%,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皖江城市带内的工业已在安徽居主导地位。可以预见,建设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成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而且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这样,也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安徽水运迎来发展新机遇
  梅劲厅长告诉记者,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围绕皖江而设立的,以皖江水运为纽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国家即将出台内河水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好与示范区发展对交通的需求合上拍、对上路,安徽水运特别是皖江水运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国家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6月25日,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安徽召开,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12日,张德江副总理在武汉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的要求,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8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会议尤其强调了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和重要港口建设。随着国家把内河水运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皖江水运发展的进程必将不断加快。
  事实上,皖江水运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确占主导地位。人们在安徽省地图上可以发现,皖江区域位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处于“万商西进”的咽喉位置,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在示范区“一轴两核双翼”的产业空间布局中举足轻重。一条江,串起6座城市,依托水运,以港口为枢纽,公水、铁水、空水联运紧密衔接,形成了以芜湖裕溪口为主的煤炭、以安庆石化为主的油品、以海螺为主的水泥、以马钢和铜陵有色为主的金属矿石、以芜湖朱家桥为主的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格局。目前,沿江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已达2.59亿吨。2009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1.79亿吨,超过全省港口吞吐量的67.8%;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75万吨,沿江港口群在我省对外贸易中的口岸作用日益突出。这充分说明,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皖江居于主导地位,其他运输方式需要与之相配套、相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有些专家学者分析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是缘水而立、因水而兴、借水而发展的。皖江示范区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说明,皖江城市带的兴起与长江航道资源、岸线资源、沿线自然资源紧密相连,皖江水运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日益紧密。沿江地区聚集了石化、有色、水泥、钢铁、汽车等产业群,马钢、奇瑞、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沿江南岸各港口发展日趋成熟;北岸的郑浦港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和(县)无(为)枞(阳)船舶工业园等项目已经启动,一个跨江发展、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沿江地区对港口运输的需求增长更加迅猛。
  全力以赴扮演重要角色
  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局长蒋同富告诉记者,皖江要发展,水运需先行。作为示范区发展的重要依托,皖江水运必须扮演重要角色:示范区域内航道总里程达44410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68.2%;四级及以上航道总里程为565公里,超过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总里程的52%。长江干线安徽段南北两岸岸线总长’755公里,其中宜港岸线长约385公里,占51%;深水岸线长298公里,其中适宜建设5000吨级以上大中型泊位岸线长达206公里。区域内共有国家主要港口4个,重要港口4个。这为做好皖江这篇“大文章”,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降低综合运输和物流成本,更好地服务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水运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构筑航道网,打造沿江干支联动新格局。根据《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和示范区规划,安徽省将加快建设“两干(长江、淮河)三支(合裕线、芜申运河、沙颍河)”水运主通道和“五条区域性重要航道(兆河~西河、涡河、浍河、青弋江、新安江)”组成的航道网络,力争在“十二五”期,完成境内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任务。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明确提高长江安徽段的通航维护水深,芜申运河航道整治工程正在加紧实施,石门湖航道即将建成为省内第一条收费航道。还将采取省市共建的模式,加大干支联动建设力度,加快兆西河、水阳江、姑溪河、青通河、漳河等支流航道整治,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构筑畅通无阻的水运航道网,为示范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加快港口群建设,推进以港兴城跨江发展。长江安徽段岸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可谓长江干线的黄金区段。安徽省将加快皖江港口群建设,统筹利用岸线资源,调整优化港口结构,提升海事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江海直达运输。重点实施芜(湖)马(鞍山)组合港战略,早日建成内陆省份首个亿吨大港;大力发展公用码头,加快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大现有码头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装卸机械化水平.力快江北岸线的开发利用,打造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沿江港口群,带动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大物流,提升水运发展竞争力。总体思路是依托长江航道和沿江港口,重点突出港口物流地位,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在全省率先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积极引导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进港口布局和建设合理化、科学化,把完善服务和信息功能放在优先地位。以建设临港工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群,通过功能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运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物流网络节点建设的要求。通过做大做强港航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完善港口产业体系,早日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皖江水运竞争力。
  抓住机遇,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十二五”期间,将是安徽水运发展千载难逢的“黄金期”。为此,安徽省将依托示范区发展规划,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出台各项政策用好、用活、用到位,不断推动安徽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本次会议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合作,定期协调解决皖江水运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皖江水运规划与综合运输体系、示范区、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指导水运建设的实施;省市共同努力,积极争取重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规划;认真落实“省市共建”政策,推动示范区内水运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收费航道试点和港口岸线有偿使用为“排头兵”,增强内河水运建设的融资能力;充分调动并发挥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皖江水运发展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建设环境,实现多方共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