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保案之后的反思

2009-9-19 2:0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其实,特保案结果公布之后,最可怕的不是美国政府制定的高额惩罚性关税,而是可能会出现的 “跟风”。因为特保案只不过关乎轮胎一个行业和美国一个国家,但是 “跟风”却有可能使 “中国制造”集体陷入多国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的旋涡中无法自拔。
    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在美国这个全球颇具 “榜样”作用且一直鼓吹自由经济至上的经济体,面对经济危机的压力,都毫不犹豫的祭出贸易保护的 “大旗”之后,其他那些在这方面顾虑更少的国家或者经济体会不会“有样学样”,对 “中国制造”扬起高额关税的 “大棒”,阻挡其进入的步伐。我们也不能保证,中国轮胎现在的 “被罚”,会不会引发美国,甚至更多国家对产自中国的其他产品的强烈 “关注”,进而将它们也归入另册,把其原有的物美价廉优势也剥夺殆尽。
    不管这以上的哪种可能出现,对于我们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出口大国来说,轻则伤及机理,重则却真的可能会伤筋动骨。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因为有时候多米诺骨牌效应真的很强大,大到超出我们的预想。
    虽然我们不想看到,但是中国轮胎现在正在遭遇的一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的面前,容不得我们继续 “鸵鸟”下去。
    4月29日,是美国正式启动对我国轮胎产品特保调查的日子。仅仅19天后,印度就 “依葫芦画瓢”,发起对我国乘用车轮胎的特保调查。一个月后,巴西决定对中国出口的客运和货运汽车子午线轮胎征收最终反倾销税。随后,阿根廷追随巴西,推出同样的限制性政策。短短的几个月内,中国的轮胎就像是个不受欢迎的客人,被一个接着一个国家拦在高额关税铸成的门槛之外。据说,现在连中国另外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也开始蠢蠢欲动,有意出台类似举措,扩大对中国轮胎的贸易限制范围。
    谈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奇怪,中国的轮胎招谁惹谁了?我们给这些国家送去那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自己却守着低的近乎微薄的利润辛苦 “讨生活”,为什么还是不受人待见?他们凭什么 “得了便宜还卖乖”?居然还想用贸易保护将我们扫地出门。
    但是,事实和现实就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借着特保案的机会,我们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以上的这些问题,答案究竟在哪里?究竟是我们自己有问题,还是 “对手”们太过分?
    其实,不少明眼人都已经窥到了问题背后的症结——成也低价,败也低价。当初,中国制造凭着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开始了自己的 “破冰之旅”,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而今,也是因为价廉,让它频频被扣上 “倾销”、 “威胁本国产业发展”的帽子,一次次被推到贸易保护的屏障外。
    是我们不明白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两者兼而有之。面对形势的世易时移,是蒙着头继续 “执著”的前行,还是反思一下,看准了再走?答案当然是后者。
    显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就是我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有专家说,正是因为我们几乎片面的鼓励出口,才塑造了中国制造价廉的假象。因为一遇到贸易壁垒,政府就会在企业的呼声之下,要么增加出口退税、要么进行或明或暗的补贴。这样一来,低价是保住了,出口额也上去了,可是本质上却把纳税人的钱从财政的口袋装进了出口企业的腰包。出口看着热闹可真没得到什么实惠。更可悲的是,在此种政策下 “培育”出来的低价,现在居然还成为外国对我们实施贸易保护时的口实。
    真的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至于怎么改,也有专家说的很明白——改片面鼓励出口为进出口双向贸易政策,而产业政策则由贸易刺激转移至产业升级。有人甚至设想,国家为什么不能把用在出口退税上的钱用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毕竟,金融危机当前,各国都在力保本国的经济增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越来越显化,仍然一门心思的拼价格、拼数量,但是却没有不可替代性,当然会成为“牺牲品”。惟有转型升级,变低成本扩张为质量和技术优势,方才可能有自己的不可或缺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