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引发的“战争”

2009-9-19 2:0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在忐忑不安地等待了近5个月后,中国的轮胎企业和行业协会并没有等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而且,这个 “噩耗”还比预想中提早了6天降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将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特别保障措施。今后3年,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都将被课以高额的惩罚性关税,税额为第一年35%,第二年30%,第三年25%。
    “听到这个消息我挺意外的。针对特保案,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都做了大量工作,目的就是避免这项措施的通过。现在看来,之前所进行的一轮轮交涉、斡旋和游说,都没能撼动奥巴马政府实施贸易保护的 ‘坚定’决心。”国内某轮胎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现在惟一感到欣慰的是,最后出台的税率要比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的55%、45%、35%,要 ‘宽容’一些。”
    但是,即便是用这种 “苦中作乐”的 “乐观”心态来宽慰自己,仍然无法安抚轮胎企业 “受伤”的心。毕竟,特保案对他们的影响太大了,甚至关系着不少企业未来的命运。
“贸易战”袭来
    其实,早在今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要对我国的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案建议。随后,该委员会启动了对中国轮胎产品的特保调查。之后,“特保案”这三个字就成为悬在国内轮胎行业头上的一颗 “定时炸弹”。而今,随着奥巴马措施的宣布,一记重击也袭向了国内的众多轮胎企业。
    而面对美国政府如此无视WTO规则和中国频频传达出诚意的行为,中国相关部门此次的反应也是异乎寻常的迅速。就在奥巴马宣布特保案结果的第三天,我国商务部就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了反补贴和反倾销立案审查程序。因为时间上的敏感性,此举被各界解读为中国政府对于奥巴马提高中国轮胎关税的报复性贸易措施。
    同时,两者在涉案金额上的接近,恰恰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了上述的结论。据了解,去年中国输美轮胎的总出口额为21.68亿美元,而此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及到的贸易额为20亿美元,与前者相差无几。
    此外,在商务部随后召开的通报会上,新闻发言人姚坚的一番话也让中方在特保案上的强硬态度表露无疑。姚坚表示,中方强烈反对美方这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此举不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也违背了美国政府在G20金融峰会上的有关承诺,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中方将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而综合上述的种种迹象,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针对汽车产品与美国的正面贸易战终于 “开打”了。但对于中方来说,这实在是无奈之下的应对之策。
    据了解,目前中方已经请求世贸组织,针对美国此次的高关税进行磋商。但是相关人士也认为,在奥巴马正式宣布之后,推翻特保案的几率并不高,而且难度也相当大。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样的 ‘翻案’必须到WTO申请仲裁,而等仲裁结果出来,往往两三年的时间都过去了,耗时太长。所以,目前中国能做的就是通过贸易战不断给美国施压,迫其改变。”一位专家坦言。
没有赢家的博弈
    虽然距离特保案真正实施还有近一周时间,但是从目前 “贸易战”初见端倪的形势来判断,这注定了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此前,奥巴马政府一再声称,对中国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的目的是为了 “保就业”,避免国内2万名轮胎产业工人陷入失业境地。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样的 “初衷”已经越来越难站得住脚。这种质疑既有来自中方的调查数据,更有美国轮胎企业、行业协会的 “现身说法”。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在 “抗诉”的文件中就曾提到,一方面,美国在华的4家轮胎企业已经占到了中国输美轮胎销量的三分之二,实施高关税后,这些美资企业的经营将遭受严重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在美国境内共有10万人从事中国轮胎产品的进口和销售,因此特保案很有可能非但无法保障2万名轮胎工人的就业,还极有可能将这些依赖中国进口轮胎讨生活的10万人推向失业的边缘;更重要的是,限制物美价廉的中国轮胎进入美国市场,将会使美国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损害他们的利益。这无疑也会对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力推的提升国内汽车销量增加难度。
    这些说法也得到美方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认同。美国第四大轮胎企业固铂轮胎就公开发表声明称,特保案将会影响企业的利益。据了解,固铂目前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年产轮胎超过1300万条,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输往北美市场。一旦实施高关税,将意味着公司的利润会大幅下降。
    除此之外,美国的消费者很有可能成为受特保案 “伤害”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据山东一家轮胎企业的销售部人员介绍,目前中国出口的轮胎,在价格上要比美国本土产品便宜30%左右。对于美国2亿多辆汽车的车主来说,物美价廉的中国轮胎已经成为他们替换轮胎的首选。一旦对中国产品课以重税,直接损失的就是这些消费者的钱包。
    如果说美国可能的损失是其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么对于中国的轮胎行业来说,特保案则无疑是一场难以躲避的 “飞来横祸”,让其受害至深。
    据业内人士预计,作为中国轮胎的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在出口中所占据的比重超过了27%。而惩罚性关税实施之后,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将很有可能被 “腰斩”。按照一位分析师的话说:“对美出口下降一半都是乐观的估计。”而在其 “牵连”下,我国轮胎的出口量将可能下滑两成左右。这对于抗风险能力并不太强的轮胎行业来说,无异于一个噩耗。
出口腰斩过剩危机突显
    “说不定今后3年,国内的轮胎会面临退出美国市场的危险。”一位业内人士叹着气说。在他看来,惩罚性的关税实施以后,基本抵消了行业出口所获取的平均利润,再向美国出口轮胎,企业基本无利可图。而且,被课以重税之后,中国输美的轮胎将会比美国本土的还要贵,一旦失去物美价廉的优势,消费者很有可能不再买账。经销商停止向中国订货也就不可避免,需求也将可能随之锐减。这样一来,对于以美国作为主要出口国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位于广州的华南轮胎,其遭遇就比较具有代表性。该公司对美国市场极为倚重,已经占到其出口额的50%以上。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惩罚性关税实施以后,公司输美的小轿车和轻卡轮胎业务将极有可能会终止。这也就意味着每年的出口额损失将超过1亿美元。
    从整个行业的层面来讲,目前我国有近4成的轮胎靠出口进行消化,这其中美国是 “三分天下有其一”。在高达35%的高关税下,企业很可能会停住对美出口的脚步。这也就意味着,国内轮胎近12%的海外市场转瞬间就化为乌有了。
    “一块这么大的市场失去了,但是既有的产能是一定的。虽说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开拓新兴市场等方式加以纾解,但是如此巨大的富余产能,短时间内消化起来谈何容易?找不到新的买主,产能过剩的危机显现就很有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多途径寻求纾解之道
    如此一来,如何消化多出来的这12%产能,就成为行业和众多轮胎企业的首要任务。
    而在近日中国橡胶协会提交给相关部门的一份建议书中,也提到了一系列解决和应对的办法。其中包括整车配套以民族品牌为主,将出口退税率由目前的9%恢复至13%~15%;降低原材料进口关税;政府采购以自主品牌为主等。关注点都集中在补贴企业利润和扩大内需两大方面。
    从目前来看,这种从政策层面上对受困企业实施救助的举措还尚处于建议阶段,而企业的经营却是等不得的。因此,轮胎企业也都开始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呼吁利好政策尽早出台;另一方面,也开始着手进行“自救”。将产品出口比例向美国以外的欧洲、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倾斜,企业希望通过新兴市场的开拓,降低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进而规避可能带来的损失。
    “之前,因为美国市场前景较好,公司将其作为重点培育的市场。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宁可牺牲欧洲、非洲等其他地区的销售,力保美国的订单。今后,我们将扭转这一思路,开始布局以前忽视的那些地方。相信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复苏,轮胎需求量肯定会节节攀升,美国的出口损失将很快得到弥补。”某轮胎企业的负责人对前景颇为乐观。
    除此之外,一些不愿意也不甘心放弃美国市场的企业则开始了 “冒险”尝试 “提价求生”。华南轮胎就在特保案结果公布后,第一时间将其出口美国的产品价格提高了35%,以弥补高额关税带来的利润损失。虽说这种行为从目前来看好像有些 “不知死活”,但是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产品靠价廉完成了其在海外市场的 “破冰之旅”,但是随着市场开掘力度的逐渐加大,继续一味追求便宜已经不合时宜。提价的企业并非只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已经有了涨价的底气。因此,特保案也许可以成为中国轮胎重塑形象的一个机会。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以上的这些 “招数”都只能算得上是 “治标之法”,而非治本之策。要真正摆脱特保案的影响,调整经营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才是最终的出路。企业必须通过自主研发,生产高性能、绿色环保的高端轮胎,才能够有效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产业增长方式应该由数量型向技术型和效益型的方向转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