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提出建设港深都会后快速发展

2009-7-25 16: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深圳新动力 
  深圳,这个城市领跑者的姿态并未改变太多。
  创业板的10年博弈、与香港深度契合的合作……?
  这是这个城市自己生成的力量,无可替代、无可剥夺。
  中国周刊记者 刘俊深圳报道
  创业板跷起深圳
  创业板的闸门一旦打开,用不了十年,更多充满活力的企业将在深圳的土地上成批诞生。
  在高楼林立的深南东路,沉寂多年的5045号大楼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过去的三个月里,证监会官员、券商、律师、会计师、创投老总,频繁踏进这座深交所所在地,就创业板展开讨论、争辩,最后达成统一意见——6月8日,《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出台。
  这是一个足以决定深圳未来30年命运的规则。为了它,深圳人焦虑了十年,也付出了十年。
  一朝冲刺
  3月,创业板规则正式出台,嗅觉灵敏的券商们意识到这回是动真格了,纷纷伺机而动。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佼佼者平安证券迅速成立了创业板工作小组,由投资银行事业部的一位董事总经理牵头负责,各业务部门执行总经理配合推进。
  “工作小组由十几个投行的管理层和业务骨干组成,大约每两周开一次碰头会。”平安证券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龚寒汀说,“目前比较成熟的储备项目大约30个左右,至于谁先申报谁后申报,那要看这些项目申报材料准备的情况而定。”
  效率如此之高,得益于在中小板市场五年的操练。2004年5月,作为创业板拖延三年后的妥协,证监会同意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几年来,平安证券在中小企业板陆续推出了许多细分子行业的第一股。
  “创业板把中小企业走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求发展这条路铺得更宽了,对券商来说运作方法是轻车熟路,思想认识上则既要胆大、敢创新,也要谨慎小心。”龚寒汀说,创业板由于募集资金量小,短期内不可能带来很高的利润,但“当有一天这些企业都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龙头时,我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的客户资源”。
  这些客户中包括深圳市270多家创投企业,它们有的比券商更急。由于这些年创业板一拖再拖,没有退出渠道,没有后续资金,创投企业投资的许多创新型企业在襁褓中死去,创投企业本身也一直在垂死挣扎。
  2006年起家的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虽未经历过这般艰难,却也对创业板期待已久。“在中小板上市时,我们和券商就有合作,这次我们准备推出4-5家IT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董事长陈玮说。
  深交所最近组织的讨论会,陈玮已参加了不下五回,每回,他都期待能为创投行业发声。能够像陈玮这样参与讨论的毕竟是少数,从6月初开始,深圳市创投同业公会针对会员单位老总的培训陆续展开。“向他们介绍创业板规则和上市程序, 让他们知道该怎么自我改造,从而推荐出符合标准的上市企业。”秘书长王守仁说。八年前,各界力主取消创业板,王是反对者之一。
  十年博弈
  8年前的2001年,网络股泡沫引发美国创业板纳斯达克暴跌,从最高的5000多点跌到2000多点,当时从媒体、投资界、理论界,到政府,一片悲观。
  一天,深交所召集各路英豪,探讨中国要不要继续搞创业板。
  在现场,只有时任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秘书长的王守仁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取消:“要是小平同志在,早开了。”
  王守仁是深圳最早的一批拓荒者之一,1983年,他从北京到深圳参与深圳大学的筹建,见证了深圳奇迹的诞生。
  “1990年,成立深交所时条件比现在差多了,小平当时说,先开了再说,如果失败了就关了它嘛。”王守仁说, 纳斯达克暴跌不能说是创业板的失败,其深层次原因是美国高新技术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反而应该逆向思维,加快发展创业板。
  话毕,没有人响应,王一气之下,提前离开了会场。他知道,如果创业板推迟,深圳这两年的努力等于前功尽弃。
  1999年要设立创业板的背景并不复杂——纳斯达克暴涨,香港推出创业板,中央亦要推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此时 ,华为、中兴等深圳本土科技企业已经声名鹊起,深圳希望借助创业板,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深圳经济增长的一个重点。
  很快,深圳市便推出一系列举措:1999年1月,深交所向证监会呈送《深交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8月,斥资5亿成立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0月,主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一年后,推行速度进一步加快:深圳市出台全国第一部创业投资法规;成立创投同业公会;深交所停发新股,筹建创业板,成立9个创业板筹备工作小组。创投企业也在这年开始蜂拥而至,深圳市政府推荐了23家预选企业上创业板,200 1年,创业板被无限期拖延,那些当年有前景的企业已难寻踪迹。
  深交所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虽然2004年推出中小企业板,但并未挽回颓势,由于上市公司限定在IPO发行股份在1亿股以下的企业,连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深圳本土企业都纷纷奔向上交所。
  不过,深圳从来没有放弃过创业板。2001年4月,第一期创业企业培训班在深圳举行,时任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讲了题为《创业企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第一课。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深交所每年派出人员到国外考察,对各国创业板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报告。“这为创业板的成功推出奠定了基础。”王守仁说。
  驱动未来
  国庆前后,创业板将在深交所推出,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坚信,它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创业板。“中国的创业板制度设计是建立在其他国家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现在的制度设计是比较市场化的。”
  届时,一个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中国多层级资本市场体系将率先在深圳建立。“日后,创业板一定还将发展成两个层级的市场。”王守仁说,从创业板的上市门槛中就可以看出,“一个是连续两年盈利超过1000万 ,一个是单年盈利过500万且营业额超过5000万。”
  按照王守仁的设想,随着深港合作的深化,深圳创业板未来可以跟香港创业板实现对接。“香港是有市场,没有优质企业,大陆是有优质企业,没有市场。未来,深圳创业板的企业可以同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王守仁说,到时候,两地金融服务业将被打通。“香港中环聚集了20多万世界一流的服务人才,而深圳金融业最缺的就是人才。”
  对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同样是一个新的春天。“创投公司会大量涌入,但这轮热潮会比上一次更加理性。”陈玮相信,十年以内,一定能在深圳见到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创投公司。
  最近,陈玮接到很多投资者的咨询电话,要求帮他们搞创投,他相信,创业板将激活沿海富裕阶层的沉淀资金。深商研究会秘书长金心异估计,光深圳加东莞的民间沉淀资金,至少有10000到15000亿人民币。
  双城记
  比邻香港,而无深层合作,无疑是最大的浪费。借势香港,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一大课题。因为新的合作关系,
  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被越拉越近了。
  1995年,郭万达从深圳罗湖口岸进入香港,需要4个小时,而现在只要15分钟。这要归功郭万达自己所参与的一次研究报告,身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的郭万达在两年前参与《建构“港深都会”》研究报告,正是这个报告推动了深港两地的深层合作。
变化最快的两年 
  《建构“港深都会”》的推出是深港合作的转折点。
  2007年8月,香港民间智库“智经研究中心”在这一报告中提出构建“港深都会”的十项具体政策建议,包括: 将港深机场铁路接驳;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港深一小时都会生活圈”等。报告估算,到2020年,“港深都会”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11万亿美元,超过伦敦、巴黎、芝加哥和洛杉矶,仅次于纽约、东京,排名世界城市第3位。
  “智经”有着特殊的官方背景,它由渣打银行亚洲区副主席陈德霖在2006年2月宣布成立,而陈现在是香港特首办主任。外界将报告的推出,解读为香港政府借此试探“水温”。
  短短两年,“水温”不断升高。
  口岸基础建设速度最快。皇岗、文锦渡口岸纷纷扩容。深港机场铁路最近也敲定了方案推出的时间表。
  “特区中的特区”规划研究在6月15日正式启动,预计将用时28个月,至2011年10月底全部完成。此前, 对河套的合作开发由来已久。围绕这块位于皇岗口岸和落马洲之间不到1平方公里的边境地块开发,双方讨论20多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2007年12月,深港两地政府成立了“港深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河套开发由此提上日程。
  两年前,与深圳深度合作的报告推出之时,只获得60%香港人的认同,反对者担心“港深都会”会破坏“一国两制 ”。报告推出几天后,和郭万达一同参与起草报告的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朱文辉给他打来电话,请他参加凤凰的时事辩论会, 辩题是“开放深圳居民自由往来香港,可行吗?”
  现场有人问郭万达:“签注方便后,要是深圳人都到香港打黑工怎么办?”
  “怎么会?”郭反驳道,“我们问过1000位深圳市民,85%都说去香港购物、旅游,还有15%是走亲戚,没有说去打黑工。深圳现在收入提高很多。”
  香港人对深圳的偏见,在郭万达看来并不奇怪。
  蜜月期
  香港回归后,中央赋予深圳一个特殊使命:要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怎么来维持呢,肯定是加强深港的衔接和合作。”郭万达说。深圳市政府为此抛出了一系列橄榄枝。从“建立深港基金”、“共建高科技产业走廊”到“深港共同举办高交会”,但均未获响应。
  在郭万达看来,这是两地文化、体制差异所致。“香港是多元社会,政府要考虑很多不同意见,不像深圳政府那么强势。”郭万达说。
  而随着深圳失去一系列当年特殊的扶持政策后,与香港合作,获取新的动力,已经不再是“国家赋予的任务”,而是这个城市的自觉了。
  1995年底,郭万达受深圳市政府委托,展开“港深一体化”研究。
  “政府有A方案,我们做B方案,最后结合在一起。”郭万达说,但尚在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人一听到“一体化” 这个词就很敏感,很多香港人发出这样的质疑:“谁一体化谁啊?”
  “现在‘一体化’都很少提,一般都用‘融合’,官方用的都是‘合作’。”郭万达解释这几个词的微妙之处。
  让香港人猛然惊醒的是2006年3月出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
  那次规划将广州作为中心来规划广东省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铁路网络。
  “谁占据交通网络的制高点,谁就是这个区域的领导者。到时候,无论香港和深圳都要歇菜。”金心异说。作为深商研究会秘书长的金,参与了“深综改”深港合作部分的调研,“这两个城市不合作,只有死路一条。”
  2006年3月下旬的一次研讨会上,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的许仕仁发出了“香港被边缘化”的呼声。是年11月, 智经研究中心推出研究报告指出:在内地城市相继崛起下,香港已不再是“一哥”,为免边缘化,香港应加强跟深圳的融合。
  此时的深圳已不再是围着香港转的“小老弟”。
  “深圳有12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对香港来说诱惑巨大。”郭万达说,而深圳本身也需要香港,“深圳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而无论国际人才,还是融资环境都不如香港。两地可以优势互补。
  虽然有2003年CEPA协议,以及深港“1+8”协议,但官方的正面接触还是在2007年之后。这年2月,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竞选纲领当中首次提出与深圳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港合作才进入蜜月期。
  此后,多次的“双许会”将深港合作机制最终固定了下来。金心异说,“双许”即香港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和时任深圳市市长的许宗衡。
  双城合一
  “深综改”的推出,意味着未来深港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改革重点是:与香港一起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几大中心中,物流最快被提上议事日程。深港机场铁路建成后,深圳机场到香港机场的距离不到20分钟,两个机场等于变成一个机场。按照香港人最初的设想,香港主打国际机场,深圳主打国内航班。“到时候,整个南中国的航运城市,都会被它们完全击败。”金心异说。
  “重点”中没有提到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事,而是“加强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深港在全球金融竞争中的地位”。金心异说,两年前,深圳人大出台了一个金融创新条例就明确了,深圳不追求自己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它追求的是跟香港共同打造成为一个金融中心。
  在金心异给政府的建议中,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应该放在深港。香港的定位是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而深圳是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
  和金融一样,教育亦是未来深港合作的一个亮点。香港既是国际考试中心,又云集了八九所世界一流大学。但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香港属于外资,在深圳只能办个产学研基地,不能设立分校区。“深圳只有一两所大学,如果香港的教育资源能落户深圳,能在深圳办校区,将会为深圳培养许多高端人才。”郭万达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