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常务副市长王书坚: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2009-5-22 1: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专访青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书坚 
  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两翼”战略确立的龙头城市,对内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对外则担负着在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引领者角色。在中国新一轮增长极格局中,青岛如何来确定自身的产业布局?如何依靠这样的产业布局来辐射带动山东半岛?为此,本刊专访了青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书坚。
  区域战略:
  拥湾集聚、圈层辐射
  《新经济导刊》:在多轮驱动的经济圈崛起背景下,青岛市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怎样的战略规划?
  王书坚:与先进地区相比,青岛市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在三次产业中,尽管第三产业这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44.1%的比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只排第12位。在服务业中,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只有45%左右。同时,在工业中,纺织、服装、橡胶、钢铁等传统工业仍占有较高比重,石油化工、电子技术、合成材料等新兴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
  前年召开的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
  围绕这个目标,近两年来,我们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培育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减弱,青岛市城市南北差距、生态环保、空间布局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矛盾逐渐显现。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产业布局调整、打造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的重大举措,为青岛未来10~20年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湾城市描绘了蓝图。这其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形态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拥湾集聚、园区集中、圈层辐射的环湾产业布局调整,尽快形成梯次展开的产业圈层,是未来5~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经济导刊》:区域要素禀赋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青岛要发展,应该如何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来进行自己的产业布局,从而既实现自身发展,又能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体现出“比较优势”?
  王书坚:首先,我们将把环胶州湾地区这个核心圈层,打造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其中,市南、市北滨海区,以湾口隧道建设、团岛区域、小港湾区域改造等为契机,积极发展港航服务业、旅游业和特色餐饮业;四方、李沧区域,以搬迁改造老工业企业、跨海大桥、太原路铁路新客站建设为契机,着重布局商贸、邮轮经济、休闲娱乐、都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宗商品物流等特色板块;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装备、海洋科技、国防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红岛新城区,以会展园区为“启动点”,重点发展国际会展、旅游休闲等新兴产业,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区;胶州滨海区域,以少海新城开发和胶州新产业基地为启动点,尽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为形成西北部新城区夯实基础;黄岛区域,以充分发挥临港优势为重点,做大做强汽车、造船、石化、家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前湾保税港区,以发挥保税港区优势为重点,优化保税政策和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区港一体化建设,推动自由贸易港(区)发展。
  同时,以核心圈层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即墨、胶州、胶南等内圈层和莱西、平度等外圈层。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胶南、胶州、即墨重点布局以车船配件、纺织机械等为主的装备制造、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平度、莱西,积极推进轻工业基地和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布局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跃升。
  产业布局:
  以危为机,调整升级
  《新经济导刊》:本轮金融危机对青岛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王书坚: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冲击,面对自身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将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的“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新要求,把促进当前经济增长与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解决自身深层次矛盾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产业高端要素聚集,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在扩内需、促增长中实现调结构、上水平,在推进经济振兴中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在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
  去年,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形势下,我市造船、汽车、机械和石化产业集群均增长28%以上;今年一季度,石化、汽车客车制造、船舶制造产值分别增长47.9%、24%、25.6%;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近两年实现产值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近30%。服务业发展方面,去年服务业增加值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3.9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地税收入和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8%、68.4%和82.1%,在抵御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经济导刊》:对于青岛经济,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王书坚: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将抓住国家和省十大产业振兴的重要机遇,制定实施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以及物流等产业发展三年推进方案,突出解决好企业集中度、龙头企业配套、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产业布局和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区老企业搬迁,制造业项目将重点向五市布局,构建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十一五”末,年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的特大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5家,过10亿元的企业100家;四年内建成全国重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基地、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汽车制造出口基地和世界知名的家电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引导企业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和储备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紧密结合、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与体制机制创新紧密结合。在工作重点上,以金融、现代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技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房地产、中介服务、会展九个产业和总部经济为重点,带动整个服务业快速扩张。在载体建设上,实施“3311”工程,到2012年,规划建设30个服务业集聚区和300个投资过亿元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和10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当前,着力抓好“三个突破”,推进“三个提升”,就是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重点项目投资对内需的拉动力、企业和品牌对服务经济的支撑力。
  对接日韩:
  注重群体,重心转变
  《新经济导刊》:青岛的日韩资源优势(2384.581,-45.40,-1.87%)非常明显,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王书坚:的确,由于地理区位的原因,青岛在对日韩经贸合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该说,在青的日韩企业近年来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但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日韩投资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
  对此我们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一是分别从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科技兴贸等9个方面对企业进行专项扶持,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如去年我市安排退税总额180亿元,比去年增加57亿元。
  二是推动银企合作,通过举办大规模的银企对接活动,为银行和企业搭建了合作对接的平台,推动30余家银行为全市近400家外经贸企业提供授信额度近160亿元,为企业创造了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
  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市政府取消和减免了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金额约190 亿元。这些政策措施,目前都见到了成效。
  《新经济导刊》:青岛如何利用好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对日韩招商的层次和水平,做好互利共赢的文章?
  王书坚:下一步,如何提升对日韩招商的层次和水平,我们初步考虑:
  一是转变招商思路。更加注重群体招商引资,充分利用龙头城市的比较优势,立足胶东半岛,做好半岛项目引资服务,实现群体招商的重心转变;更加注重引资质量与效益,致力于引进“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的“三高三低”项目,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带动效应。
  二是优化引资结构。重点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发挥我市与日本、韩国的地缘和人脉优势,加强同日韩大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吸引日韩大公司来我市设立投资额度大、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大项目。
  三是建立互信友好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青岛”城市品牌,巩固发展青岛“日本周”、“韩国周”等大型经贸活动营造的良好合作氛围,为长期友好交往和经贸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诉应诉体系,认真解决政务、人才、生活等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扶商”氛围,创建更具吸引力、更加和谐的投资环境最佳城市。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