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去库存化” 可以重来

2009-5-19 22:4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黄湘源
    “去库存化”不但是企业的事情,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 “去库存化”没完成,企业的“去库存化”就不仅需要继续深化,而且有的还有可能需要推翻重来。
    现在,一个不能不问的问题是,有多少 “去库存化”可以重来?
    其实,在金融危机中浮出水面的庞大库存,不管是原材料还是产成品,与其说是金融危机的产物,不如说是全球大宗商品交易过度杠杆化和金融经济极度泡沫化的结果。不争的事实是,不管是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者,还是无意识的被动参与者,不相适应的不仅是 “供不应求”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同 “供过于求”的市场之间的矛盾,更主要的还是力不从心的 “去库存化”与身不由己的 “杠杆化”之间的矛盾。
    严格地说, “去泡沫化”才是“去库存化”的意义所在。如果把“去库存化”当成盈余管理的手段,简单地等同于盈利逆转,显然是一厢情愿的误导。这不仅有违 “去泡沫化”的初衷,反而还有可能源源不断滋生一个接一个的新泡沫。
    在正常的存货周期内, “去库存化”对内有利于企业消除存货积累泡沫,减轻或释放资金成本压力,对外则有利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改善供给,释放需求,平衡价格。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 “去库存化”对企业即期利润的影响是显性的和绝对的,而对刺激未来需求实现盈利逆转的作用则是隐性的和相对的,并且不同的企业会有长短不一、起伏不定的反应过程。把“去库存化”当作盈余管理手段,充其量只能暂时美化一下眼前的业绩报表,并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市场需求的回暖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好转。事实上,在产业结构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一些钢铁、有色金属等企业正在越来越身不由己地逼近 “二次去库存化”,这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
    按下葫芦浮起瓢。 “去库存化”的理性需求遭遇过剩产能的非理性抢跑,是发生在我国钢铁企业这一轮 “去库存化”过程中的一种极不正常却又并非不合逻辑的怪现象,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能适应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弄得不好将有可能拖经济复苏的后腿。这充分说明,救经济不能简单地靠加大投入,更为迫切需要的是转变增长方式。 “去库存化”不但是企业的事情,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 “去库存化”没完成,企业的 “去库存化”就不仅需要继续深化,而且有的还有可能需要推翻重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