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代缘何难温物流梦?
2008-7-14 17:3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洋湛
最近,广州晨泰船务公司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晨泰物流公司。这个公司已有10年历史,由过去单纯海运贷代的无船承运业务,变成了涉及海陆空和仓储、报关、保险的“一条龙”服务。
查阅业内,由单纯货代公司变身物流公司的,可以说如过江之鲫,他们不但在业务实质上突破藩篱,更要求在名称上搏个好彩头,尽可能地开疆扩域,编织着大物流梦。
旧梦难温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鲁迅先生曾经说的一句话。
曾几何时,人们向往着蔚蓝,更羡慕着能够帮助家门口产品漂洋过海的货代行业。当时,为数不多的贷代企业正是以“审批”占着广博的资源,利用封闭式运营,赚个盆满钵溢,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众多货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催生,封闭循环中的货代暴利之梦被市场化和价格透明化所打破,过去普遍靠信息不对称赚取的订舱佣金等盈利方式受到极限挑战,鱼龙混杂的货代市场上为争取客源的运营成本在不断攀升,企业盈利被摊薄。
然而,贷代企业的现实窘境远不止这些。计划经济时期有着严格分工的国有大型空运、海运、铁路和水运公司,如今放开手脚,大张旗鼓地干起了物流公司,名曰“打通上下游”。而国外跨国公司也立马进入窥视已久的大陆市场,利用他们丰厚的资源与网络,轻车熟路地与本土货代攻城略地。
这300余家外资企业摆出大小通吃的架势,运用对全球化经营的成熟理念,利用多年经营的娴熟手法和已编就的运营网络系统,急迫地压缩本土企业空间,迫使本土企业走出单纯订舱、报送、转运等简单环节劳务,力求由点对点扩张到点对面,甚至实现网络化经营,使业务触角延伸得更广、更远,用空间换取盈利。
梦寐以求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货代向物流的转化,既悲壮又神圣。悲壮是来招接招,力求死而后生;神圣则是本土企业守土之责。
尽管“物流”这个新名称的引进运用,其概念内涵究竟是以运输、仓储为主体的衍生,还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融合,从而实现新的服务产品的催生呢?说法不一而足。但目标都是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共识一致。
贷代企业向物流的转化,决不是换个牌那么简单。要的是抖清自己的家底,剖析自身优劣,亮出自家拿手的招式,以已之长克彼之短。不会的边学边卖,实践之中加深认知。总体讲,货代行业入门易,人们蜂拥而入,呈现小、散、弱的状态并不奇怪,个别企业曾有“拎着皮包打天下”之说。而如今,不少企业又祭起“物流”旗,号称包打天下,就显得不尽实际。毕竟像潘石屹那样靠58元起家,迅速创出千亿家身的传奇人物,仅是凤毛麟角,多数企业,多数人还要靠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许多年。厘清自己在整条供应链中的位子,寻求一至几个点的突破,细分市场,办出特色,先生存再发展,稳中求胜。
货代与物流,有点象苹果与水果的关系。有触类旁通之处,也有隔行隔山之虞。在物流这个繁杂系统中,涵盖运输、仓储、分拨、配送、生产、加工、包装、商务等供应链条中各环节,这都需要专业人员打理。要吸引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是业务拓展的重头戏。但观察全行业,人员流动性过大,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人力成本代价沉重,有些企业年员工流失率已占到全员的1/5,而且流失一批员工带走一批客户,其热闹景象并不亚于跳槽频繁的基金市场。从这点来讲,好梦成真靠人,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没有一个留住能人的机制和企业文化,大业未竟。所以,企业的转型拓展,不但靠理念,更要靠将理念付诸行动的人。
货代变物流,经营空间大了,但竞争强度未减。国内原有企业更强,国外大鳄不断登陆。不过,看似强敌如林,密不透风之处,也有疏可走马之路,关键是得有能发现的眼睛。如冶金、焦炭、耐火原辅材料,出口量连年世界第一,而这些资源出口型企业,多在偏远内地,与信息灵敏的货代企业相比仍有不对称之处,这些分散零散的企业,很适合小型化、特色化、专业化的中小公司运作。再如钢材出口的铁矿、锰矿、红土矿、废钢进口,仅长江以北,就有60多家大小钢厂进出货,由于批量不等,运输不畅,加之多数身处内地,需要多种运输、仓储条件的联运整合,有些需要标准化、大型化的物流服务,而有些则是一单一办,特事特办,岂无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所以,就货代企业而言,有梦总比没梦好!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