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代如何走出国门?
2008-7-14 17:3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 本报记者 文珊整理报道
国际货运代理业是国内物流发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从建国至今近60年来成长的中国国际货代业,如今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发展历程步履维艰。
有关人士认为,虽然货代行业与海运业起舞,但不一定“水涨船高”,这就折射出目前国际货运代理行业难以做大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的货代物流企业目前还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
做小易做大难
据了解,中化、中粮这样大型的外贸企业,所有的货物都是指定给中外运代理。经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市场有了提升,但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在一些区域,或者在一些产品上,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
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量也在增长,对货代企业或是物流企业来说,都蕴含着很大的商机。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货代企业只能分到整体利润的一小杯羹,难以抓住机遇。
业内专家认为,在我国的服务贸易技术增长的同时,外贸运输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均日益丧失,导致外贸运输多由外方制定。外贸企业在货物贸易中辛辛苦苦赚的美元,很容易被外国人从服务贸易领域拿走。
这位专家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折射出我国没有贸易运输主导权,提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认识上来说,也没有相应的独立政策和要求。同时,由国外的卖方来指定货运代理商,也造成了外国物流公司的垄断经营。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综合部主任林忠不无忧虑:“如果这种局面继续,5年以后中国的货代物流行业,将会是外国货代企业的下家,港口贸易的代理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代、三代,挣的都是小钱。”
原来行业有一句话,这个行业养小不养大,做大很难。这究竟是为什么?
“它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不像制造业,只要产品有需求,企业就会做得很大。服务性行业是跟着别人走的,所以本身它占产品整个收入的比例只能是20%左右,一些季节性商品可能会占到50%,像鲜花、时令性产品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大多数产品并不敏感。所以这个行业要做大是不容易的。”中国外运集团研究中心主任吴幼喜是这样分析的。
业务结构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货代业务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货运实际来看,一般分成直接客户和同行客户。直接客户分成两类:一类是船运公司类的客户,另一类是使用自己的运价和提单货物的客户,这两种客户基本上都以大客户为主。社会上的货代企业很多,有的没有报关资格或者定仓资格,就会找一个同行来做定仓的工作,他们就是二代客户或同行客户。
经过调研,吴幼喜发现现在的客户结构里同行客户的比例很高。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作为一个货代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环节多少就不一样。如果是直接客户,可以从码头的交接,从集装箱托运到仓库,仓库内的增值服务,服务环节就会增多,这样收费的环节也就多了,整个加起来,利润率也会上升。而现在整个行业格局里,船公司、货主和国际货代企业,三者的关系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这种格局上的变化,就是很多所谓货主的货物都是同行客户。
现在中国市场结构与国际趋同,货代可控制的高端市场已经从原来的60%~70%下降为不到20%。物流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长远的经营发展并非易事,特别是涉及到国际货代,涉及到进出口环节。
业内一位人士则认为,谁能控制海外?谁能控制船运公司?小公司永远做不到,现在大公司也是想利用集合起来的规模,去跟船公司博弈,去跟货主博弈。比如中外运集装箱量可以到三四百万箱,这个数量如果是我控制的话,就可以和任何一个船运公司谈价钱,但很可惜我们做不到,因为这些货物是散的。系统里面统计出来是这么多,但真正集中到控制环节来看,根本控制不住。
对此吴幼喜分析,这是目前货代的业务结构所决定的。需求的变化就是市场的变化,市场的变化体现在经营上,决定了货代企业的经营模式要调整。
并购发展难题
今年年初,在厦门举行的由CLC中国(香港)物流联盟和厦门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厦门)中小货代企业物流发展论坛上,20多家国外货代企业和厦门众多货代企业共同就货代业的发展前景展开了探讨。
厦门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曾志晖说,自2005年末国内货代正式对外“开禁”以来,大多数中小货代企业就已遭受到外资巨头的直接冲击,无法做大的中小型货代企业与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并购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作为大型国际货代企业也正在寻求并购与合作的机会。目前,很多中小货代企业在发展中都面临困难,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规范、货代定位不清、供应链网络狭窄等发展 “瓶颈”,但又没办法突破,生存问题虽不大,但企业要发展就要求规模,信息畅通,所以最好是寻求和大型国际企业合作或合并来取得发展。在中小货代企业纷纷被并购的现象之后,折射出的是我国货代业生存发展之忧。 (下转A6版)
(上接A3版)
据了解,与运输相关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分别是按照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服务类型,公路、铁路、航空、水上等运输方式而制定的,原则上规定的这些服务类型,运输方式下的多方当事人责任没有充分考虑。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一人士认为,国际货运代理和现代中国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综合服务的时候,不仅相互衔接与协调不够,而且难以调整物流综合服务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也导致了国际领域发展不起来。国际领域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业务和命脉,也就是提供门到门服务。但现在大多数的物流企业缺乏政策扶持,无法建立有效的全球网络,并长期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没有自己的订单,没有责任保险,走不出国门为客户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
向规模要效益
吴幼喜认为,总结货代公司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客户比例少,二是服务环节少。
而目前货代市场三分天下:第一类是大型的货代企业。他们的服务环节相对比较多,如中外运号称全国第一,目前占的市场份额也只是10%左右。第二类是中小型货代企业。第三类是国际货代企业。一般具有外资背景。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货代企业技术上的先进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实实在在给中国货代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
怎么样才能达到最高的运输效率,而不是像现在进出口贸易不平衡,也是困扰货代企业的一大问题。为什么从美国、欧洲回来的船装不满?这既有贸易结构的问题,也是网络能力的问题。
吴幼喜认为:“我们运到美国的货,都是他们需要的轻工产品。可能从美国回来的东西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像药品、通讯设备不需要那么多的箱量,企业在海外的揽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目前的物流企业和货代企业与外国大企业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赶上的,人才的储备、规则的了解、文化的因素等等,都需要付出比较高的学习成本。”
纵观国际货代企业,基本上是采取大客户跟进的策略,然后利用集中起来的箱量跟船公司谈判,拿到优惠的运价再放到市场上跟货主谈运输的合同。这种建立在规模效益基础上的模式让船公司和货主都能得到好处。也不难看出,可控货的数量是货代企业能否在下一轮的竞争中战胜其他企业的致胜法宝。以中外运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也纷纷效仿这种经营模式,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立稳脚跟。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