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浦东如何打破"发展瓶颈"
2008-6-15 10:2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沿着外滩隧道,开车从浦西到浦东,一出隧道口,就感觉马路陡然开阔起来,原来的四车道变成了六车道,路旁也有了更多的绿地,高楼虽然很多,但楼和楼之间的距离毕竟大了一些。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浦东,准确地说是陆家嘴,是另一个上海。
这里没有弄堂,没有石库门,住在这里的人不能一早出门就可以在门口喝上豆浆。但这里有最便捷的交通,有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教育机构、娱乐休闲场所,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从国外回到上海工作的中国人,大部分人都将居住地放在了浦东,因为这里方便,因为这里更国际化。
由项目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型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浦东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标志。
浦东很小,面积仅为570平方公里。
但浦东人就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10万平方米的小陆家嘴,聚集了41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金茂大厦一幢楼一年的税收高达7亿元;25平方公里的张江高科技工业园,有着美国硅谷一半的芯片设计企业;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1平方公里土地的工业年产出可达61.7亿元……
这些"奇迹"的取得,正是因为浦东在定位之初,就是谋全局而不是谋一域,把眼光放在了引领整个长江流域的腾飞上。
为此,浦东人创造性地提出:浦东不搞"特区"搞"新区",不搞"开发区"搞"功能区"。不搞"特区",意味着浦东开发建设将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靠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最终达到利用新区开发,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带动长江流域腾飞的目的;不搞"开发区",则决定了浦东不是一个功能单一的工业项目聚集地,而是集工业、金融、高科技、生物医药等为一体的产业群。无疑,浦东的发展定位是一个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要建就建世界一流
建什么样的浦东?什么层面的浦东?
浦东人用四个字作答:世界一流。
在浦东新区行政办公大厅二楼,陈列着5具规划陆家嘴时的设计模型。它们分别出自英国罗杰斯、日本伊东雄、法国贝罗、意大利福克萨斯等设计事务所之手。浦东人把它们视作"突破旧观念、敢于创新"的样本。
1992年冬天,陆家嘴中心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会在上海举行。当时国外专家提出在陆家嘴中间建一块占地10公顷圆形的绿地,让人和自然融合,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一时间,会场震动,陆家嘴是一块黄金宝地,在这里发展房地产必将产生黄金效应。而在此建中央公园,需付出10多亿元的搬迁成本不说,占了土地不能盖楼,不仅赚不了钱而且可能亏本。尽管如此,决策层还是力排众议,最终融合各国的设计方案,敲定了今天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虽然只是一块绿地的争论,但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人与当时世界先进理念的碰撞。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浦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四轮改革,目前浦东区一级的审批事项已经从原来的724项减少到220项。
从开发之初西方大公司的犹豫观望,到1992年至1993年间浦东行政管理体制的第一轮摸索;从1995年的土地涨价问题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世纪之交浦东由项目开发走向功能开发的艰难转型,到2005年成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后的上下求索……每隔两三年就会遭遇到比较大的"发展瓶颈",这几乎已成浦东的"摩尔定律"。但是,每次挑战的结果是浦东抓住了机遇。
新的挑战与机遇
当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年之际,已经年满18岁的上海浦东,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金融试点启动,其中试点的六大方向包括多渠道提高融资比重、进行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外汇管理政策改革试点、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以及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环境。其中,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OTC)的建立被认为此次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亮点之一。
反观浦东,2006年曾喧嚣一时的浦东小额外汇兑换点终未出台,这项被认为是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等"浦东综合改革9条"之后的又一重大金融突破,因为"涉及了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以及汇率监控问题等"而暂未获批准。
浦东新区有关人士坦陈:"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和中介服务业的开放搞活必须要有中央部委的支持。包括旅游会展业、现代物流业也有不少政策瓶颈。"
浦东人明白自己身负的责任与使命,在陆家嘴世纪大道的路口,一块闪亮的牌子展示着邓小平十几年前对浦东的叮嘱:"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本报记者 赵 笛 李 魏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