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两圈”展宏图

2008-12-28 13: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有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让一部分地区先行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的突破。但随着先行地区的快速发展,也容易带来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在保持先行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快其他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进步。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沿革。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着这样的规律,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着眼东部开放先行,根据“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带战略。90年代,根据湖北核心增长极、次增长极的布局,提出以武汉为核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金三角”战略。本世纪初,根据一个经济区域需要一个核心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律,结合湖北实际,提出“武汉城市圈”战略。这些战略,都是根据“发展不够是湖北的最大实际”提出来的,都发挥了应有的战略作用,但也都是力求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明确要求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体现了中央对湖北发展的关怀与期望,也突出了湖北在中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围绕这一目标,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推动一江(长江)两线(汉十、荆襄高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增强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等符合湖北实际的发展思路,这对于全面提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实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特别是统筹武汉城市圈以外8个市州(区)的发展,缩小湖北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把既非武汉城市圈成员、亦非“一江两线”的地区融入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之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湖北发展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转变。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层面看,鄂西地区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8个市州(林区)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多样,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既有两个省域副中心——宜昌市、襄樊市,又有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上看,这一地区的发展都关系全省大局,必须寻找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改变鄂西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与此同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湖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湖北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增长,也必须重新审视省情,推进适合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
  因此,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加快鄂西地区发展步伐,使湖北发展由“重点突破”逐步向“多点支撑、协调发展”转变。为此,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鄂西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形成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今年7月、12月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九届五次全会更加明确地提出:“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区域发展新思路。“一带两圈、双轮驱动”战略启动实施,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到全省,湖北发展进入区域协调共进的新阶段。
  还要看到,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也是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抉择。鄂西地区有独特优势,这就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湖北段开通后,发展旅游业空间和潜力巨大。国内外经验表明,旅游业完全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世界经济放缓,我国强化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特定背景下,湖北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消费需求、吸引社会投资,有利于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有利于抢抓产业转移的机遇,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也有利于规避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挑战,探索一条内生型发展道路。
  总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对武汉城市圈的呼应和拓展,长江经济带是贯穿全省东西的纽带,“一带两圈、双轮驱动”,使湖北区域发展实现了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是对湖北省情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完善湖北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的宏伟构想。它反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性要求,有利于发挥我省综合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凝聚人心,激活各种经济资源,形成湖北发展的新能量和新支撑点,加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进程。
  武汉城市圈:构筑湖北乃至中国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无论如何追求区域之间的发展平衡,总是客观存在着一个核心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区域。区域之间的矛盾,其实并不在于一时的差距,而在于这个核心增长极和核心区域是否具有“外溢效应”,是否能够和其他城市或地区进行经济协作。而“溢出”、协作的前提,在于这个核心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区域具有辐射能力、带动实力。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武汉城市圈以其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和52.2%的人口,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61.8%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52%的地方财政收入,是湖北名副其实的核心经济区域,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没有这个区域的发展,就没有湖北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比,武汉城市圈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以核心增长极为中心、行车距离一小时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的这种地理集中性,以及城市密度、产业基础,使之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土地利用率高、空间距离近、要素和信息组合成本低的大都会经济圈。因此,湖北重点突破要抓武汉城市圈,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同样要抓武汉城市圈。加速武汉城市圈起飞是全局发展的战略需要。
  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圈内城市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之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其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武汉城市圈建设新的内涵,要求武汉城市圈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各项改革工作全面展开。这表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其他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一道,开始引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湖北因此走到全国改革开放前沿,进入科学发展先行试验行列。
  把武汉城市圈建成“两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核心是改革创新,切入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必须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勇气,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使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一是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主要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九个方面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二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牢牢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在巩固壮大汽车、钢铁、石化、烟草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三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好武汉新港、青山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水网生态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四是着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落实现有的各项节能减排工作措施,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落户试验区。加强湿地保护,推进城市水业产权改革,强化和完善环境监管,提高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五是着力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按照“五个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圈内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科技对接、交通对接和其他方面的对接合作,建立健全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继续举全省之力支持武汉发展;另一方面,武汉市要以国际大都市为标杆,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努力,使武汉城市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之后中国新的发展极。
  鄂西生态圈:着力搭建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
  为什么旅游业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为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能够拉动工农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能够发挥区域经济资源的综合优势,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传播先进文化等社会功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基本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一江两山”等核心旅游区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湖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四圈”。力争到2020年,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成为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成为集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土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它既有利于鄂西发挥生态文化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又有利于湖北全省以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促进鄂西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鄂西发展提供了一个整合开发当地丰富自然资源、鼓励创新创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是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一江两山”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六大核心旅游区为支撑,把鄂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十房高速公路和恩施大峡谷至利川腾龙洞旅游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缩短旅游在途行程时间。贯通鄂西至湖南、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公路,建设神农架等支线机场和重点旅游码头,形成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激活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同时在生态补偿、土地利用、财税支持、发展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旅游圈的发展。四是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强统筹规划和加大引导性、基础性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发展和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等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五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旅游圈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和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农(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化、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促进“两圈”互动及协调发展的主轴
  中国区域发展进入沿海、沿江并重时代。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沿江7省2市组成的长江流域经济带,不仅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是当前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轴线,而且浦东新区、武汉城市圈试验区、长珠潭试验区、成渝试验区等新一轮改革的领跑区域,都在其范围内。长江流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核心区域。
  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轴。
  长江干线湖北段全长1062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的38%,在沿江各省市中排名第一。以武汉等沿江7个大中城市和25个县(市)、7万多平方公里地域面积构成的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的一大优势。2007年,以全省2/5的国土、1/2的人口,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水能、磷矿等资源享誉全国;江汉平原农业基础好,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这里产业基础较好,开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带、大运量、高耗水原材料工业带、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带和沿江快速大通道。武汉市是长江流域经济带中段的最大城市和交通物流科技中心,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稠密的人口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湖北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加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实际上不仅是长江中游最富实力的区域,也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理所当然的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轴。
  湖北长江经济带具有肩挑鄂东和鄂西的“扁担功能”。如果单纯根据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两圈”高度重叠。但提出这个战略的着眼点与落脚点也正是这种重叠效应。因为“两圈”不能彼此孤立发展,需要区域互动、产业融合,湖北需要整个省域共同进化。湖北长江经济带不仅地处内陆腹心,而且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区域。它东接长三角城市群,西联成渝城市群,凭借着沟通沿海与西部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地处祖国腹地的巨大市场优势,正日益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长江干流、沪蓉高速公路和铁路、汉丹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连接两圈及圈内外,构成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大通道。长江经济带能够有效发挥肩挑鄂东和鄂西的扁担功能,既是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轴,也是促进“两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对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如前所述,湖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赋予湖北长江经济带以新的内涵。总的是:以武汉为中枢,以宜昌、荆州、咸宁、黄冈、鄂州、黄石等大中城市为节点,以沿江25个县(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承和扩散功能,呼应浦东新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东引西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走廊,加大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现代产业密集带和物流大通道。
  四大举措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融为一体,整体推进。要根据湖北长江经济带东强西弱态势,培育壮大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宜昌已成为长江中游与上游地区的接合部。应加快宜昌发展,使其与武汉相呼应,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西部增长极。二是依托湖北支柱产业优势和沿江地区的资源禀赋,加快建设产业密集带。大力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带、精品旅游带,带动全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三是依托“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长江的水资源和航运潜力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最大优势。要加强沿江港口和航道建设,尤其要依托武汉新港、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发展深度加工和大运量工业,在推进港、工、贸一体化上下功夫。把武汉新港打造成为集先进港口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朝“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迈进。加快水运与铁路、公路、航空网络的对接,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环保节能的综合运输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发展。四是加大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力度,构建防洪保安和水环境保护体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使湖北沿江七市率先建成生态城市带。
  “一带两圈”:助推湖北科学发展的新蓝图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发展号角已经吹响。今后工作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树立战略思维,加强统筹规划,抓好分类指导,全面落实“一带两圈”战略目标和任务。
  坚持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武汉是全省发展的龙头,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经济的核心区域,宜昌、襄樊是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是湖北经济布局的主轴。我们在统筹谋划发展的同时,仍然要集中有限资源优先支持重点区域,通过重点推进带动全省发展。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其他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两型”产业,科学开发,有效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坚持“好”与“快”的有机统一。鄂东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交通区位、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治理污染、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鄂西地区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把“好”与“快”对立起来,把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抓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挥各自优势,选准发展路子,确定发展重点,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与推进发展的有机统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变量。制度赋予活力,制度决定效率。推动湖北科学发展更需要制度创新。不论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还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都是关键,是根本。没有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无法探索;没有体制机制创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无法突破区划界限,无法整合资源。我们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动全省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营造改革开放良好氛围。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的有机统一。建设“一带两圈”,面临资源整合、筹资融资、培育市场主体等难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国家、省委省政府支持,但主要靠各地自力更生、改革开放。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维定势,敢于超越,勇于进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激活本地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抢抓中部崛起战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借梯上楼、引水行舟”。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相结合,坚持以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武汉市开放开发为龙头,全面提高湖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大武汉的龙头作用,认真做好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的大文章。打破行政区域、行业界限,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区域政府、社会和企业多层次的交流协商制度,深入研究区域合作战略、政策与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在注重省内合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加强湖北与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广泛建立部省合作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机统一。建设“一带两圈”,全省人人有责。必须大力宣传实施“一带两圈”战略的意义和作用,吸引全省人民广泛参与,营造各方面共同推进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要在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行业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市场运作水平;还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欣逢盛世是我们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一带两圈”构建了湖北新的战略格局,开拓了湖北发展的新境界。新一轮大发展的序曲已经奏响,重铸辉煌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信心百倍,激情满怀,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在推动“一带两圈”的进程中,加快科学发展,尽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