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稳定因素

2008-12-24 19:3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由知名粮食经济学者丁声俊教授撰写的《中国有能力养活自己》专著,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全书10章,紧紧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再次回答了曾经引起世界性大辩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围绕这一主题,书中对以下重要课题展开了探讨和阐述:对不断深化的粮食流通改革历程的系统回顾和审视,及对中国粮食改革观的评析;提出以粮食为重点的国家综合化食物安全观的依据、内涵和优越性;粮食流通现代化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关系,及其理论、实践和标志;食物营养的基本概念和主食营养强化的技术途径及益处;从树立现代资源观切入开辟粮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道路;建设现代粮食物流系统和生鲜品“冷链”物流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措施;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持续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粮食产业化经营内涵的深化和形式的创新;创新粮食专业合作制,开创做大做强小麦经济的新路。全书可以用五句话概括:粮改突破的审视;沉睡资源的唤醒;发展方式的探新;粮食安全的保障;豪迈志气的宣言。本专著的特点是具有理论的思辨性、思路的启迪性、文风的严肃性和实践的指导性。它的出版,是对国外极少数人制造的“中国粮食威胁论”的再一次令人信服的回答,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纪念。这是出版本书的现实意义。

  14年前,一位美国人发表“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渲染“中国粮食威胁论”。当时引起一场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大辩论”,丁声俊教授也积极加入到辩论的行列,以客观事实批驳不实之词。尽管中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巨大成就已有力击破了这种悲观论调,但是,在近年来全球市场粮价跌宕、持续飞涨的条件下,国外有少数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又散布“中国粮食威胁论”。说什么此波国际粮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等大国粮食进口增加所致。丁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专业粮食经济研究工作者,有责任对这种悲观论调加以实事求是的澄清和评论,让世界了解中国粮食的真相。当然,另一方面,由中国国情、粮情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养活民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使命,必须警钟长鸣。这就是出版这本书的大背景。

  这部专著共包括10章,各章之间并没有严密的、有机的联系,但都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两个问题:中国有能力养活自己;中国怎样养活自己。对于这两个重大而宏观的课题,无疑需要下大工夫,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只是初步探讨了其中的若干方面。就所研究的问题而言,作者力图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力求弘扬理论结合实际的学风,力求思考探索新路径。所谓“新”,是作者的愿望或追求,即力求有点儿新意,有点儿新语。例如,着力于思考新的粮食观念和理念,总结新的粮改模式和经验,阐述新型粮食资源观、新型粮食安全观,新型粮食经营机制和发展方式,以及探索粮食可持续发展新途径等。

  这部专著是在近年来开展的一些重要研究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深化、提高完成的。例如: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制定《“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的招标课题,承担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招标项目,以及一些地方委托的研究课题等。由于这些研究课题,既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又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都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意义。这些研究成果,曾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和鼓励,为本书提供了翔实的内容。

  这部专著也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各地粮食发展和改革的新探索、新创造而写成的。像河南金粒麦业公司创造的“金粒模式”、山东济南粮食系统探索的“济南道路”,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科学管理、宏观调控、为农服务的经验,以及许多地方开拓粮食产业化经营、普及现代营销形式的创新等,都对本书提供了深刻启发和丰富营养。

  这部专著以新审视和新资料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改是始终沿着市场化取向坚韧攻关、开创粮食流通新局面的30年。中国粮食产业难中求进,坚韧攻关,突破高度垄断、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实现了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局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坚持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农业粮食铸就辉煌,不仅使民众丰衣足食,而且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稳定因素,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本书对国外极少数人制造的“中国粮食威胁论”做出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就此而言,现在出版是有现实意义的。

  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数量,占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30%,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创造了雄厚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6年以来,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成为谷物净出口国。这些成就,令人信服,全球瞩目。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不仅不是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推动者,而且恰恰相反,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稳定因素。

  然而,我国粮食安全还是“喜中有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继续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把农业和粮食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做到“五个必须”: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坚定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粮”;必须从农业粮食产业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出发,坚持大力扶持农业和粮食产业,加强其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必须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最大的民生出发,继续健全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必须从完成“两防”的重大任务出发,建立“粮食和谐价格机制”,严格粮食价格监管,既防止“谷贱伤农”,又避免“米贵伤民”;必须从国际环境因素出发,避害兴利,善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当前,应该加强应对全球粮价飙涨的根本对策的研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