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关小渔村的大变化

2008-11-25 1:0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也许,当改革开放春风初来的时候,地处东北的老工业重镇大连还未感受到,但1984年10月15日在金县大孤山乡马桥子一片玉米地里的一次热闹的大会,让当地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变化来了!“大盖帽”来了那
  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始奠基建设。不久后,在今天大连开发区金马路的位置,经常有老百姓看到三三两两身穿藏蓝色制服,头戴大盖帽的人在讨论着、记录着……后来经打听才知道,那些“大盖帽”是海关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来帮助开发区发展的。“当我们看到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还特别提到‘大连是东北三省的主要港口城市,也可以考虑利用日本的资金和技术需要……’时,关领导就要求对开发区这一新事物的海关工作进行研究。”当年的“大盖帽”,现在的大连保税区海关关长刘吉良回忆说,“开发区一奠基,我们几个就时常过去调研,看看具体的工作如何开展。”1985年4月4日,海关总署正式批准大连海关设立驻马桥子办事处(筹备处),承办筹备期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海关业务,包括25岁的刘吉良在内的7人海关工作小组“名正言顺”地开始在开发区开展工作。
  建设初期的大连开发区,没有柏油马路通往市区,从市区赶到开发区工作的刘吉良们每天在路上就要比其他同事多花费3个多小时,经常是两头看不见太阳。“当年的办公地点,只有两个房间,一台收音机是唯一的休闲方式。没有食堂,我们就和开发区的开拓者们共三、四百人挤在大食堂一起吃饭。”如今回想起来,艰苦环境历历在目,但刘吉良眼中流露出的是一个创业者的热情和骄傲,“我们7个人当时是一个小团队,没有任命领导,大家就是一门心思把工作做好,也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1985年,当时的大连开发区只有几家中小型电子企业,海关人员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开发区管委会及区内新建企业基建设备、电力设备、电线、电缆、车辆、办公用品的监管和服务。关企鱼水情1987年,日本独资企业大连万宝至马达有限公司入驻大连开发区,区内开始有了第一家真正的外资企业。随后,日本企业纷至沓来,形成了一股“东瀛热潮”。针对新企业入区急需建厂房和了解国家政策的情况,刘吉良们一方面积极配合开发区管委会做好国家对区内投资企业基本建设物资减免税政策的落实的工作,另一方面为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有时甚至需要手把手地教。可以说,从设厂开始,外商企业就离不开海关,海关服务如何也直接关系到地方软环境建设和投资吸引力;而地方外向型经济是否兴旺发达也直接反应出海关工作的得与失。1989年入驻大连开发区的佳能大连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就用自身的发展诠释了这种“鱼水关系”。历经19年发展,佳能公司8次追加投资,已经发展成拥有员工7000多人,产值46亿人民币,带动协作厂家43家的集团内部龙头企业。“19年里,海关对佳能大连的帮助和指导从没间断过。”佳能大连董事长菅井礼评价,“海关的门好进,笑脸多,效率高,服务最好。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调一致,真正做到了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根本点上。”
  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大连开放区投资兴业,共签约2243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3家,平均投资规模达7000多万美元。黄金年龄再创佳绩伴
  随着大连开发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大连海关在开发区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992年10月,大连开发区海关正式开关。而今,她已经从筹备初期的7人工作小组,发展成为下辖13个科级分支机构,人员96人,年税收超10亿的较大隶属海关。海关通关作业时间比2002年提高十倍以上,减免税备案手续工作量简化3/5,备案时间由3到5个工作日缩短至30分钟左右。24年间,虽然在开发区工作的海关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那种开发区特有的不畏艰辛、开拓创新精神完好地传承了下来。“24岁,开发区和开发区海关都正值黄金年龄,我们将永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大连开发区海关现任关长徐光如是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