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折射中国从港口大国到港口强国的嬗变
2008-11-25 1: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现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再站在青岛港码头时,已意气风发。这与十几年前的情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十几年前是大锅饭时代。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成为普遍现象,青岛港也不例外。当时身为青岛港的职工,有谁能预料到多年后在这方热土诞生的“振超效率”将被写入世界纪录,又有谁敢做“让青岛港成为北方航运中心”这样的梦,企业职工关心的只是老婆、孩子、三顿饭。是改革开放,为青岛港带来了新的生机;还是改革开放,让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从港口大国到港口强国的嬗变……
一个沙盘的演绎去过港口的人都知道,细观港口发展,一个沙盘足以。
在广州南沙港区的陈列室内,记者看到,港区整体沙盘图上分布着大小不同、色彩不一的小块儿。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沙盘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港口建设的轨迹。”而正是这一个个不断堆积的“彩色小块儿”成就了今日的南沙港。
从陈列室的沙盘上看,南沙港区总体分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大型散货码头、龙穴岛造船基地等几大部分,目前已有部分工程投入使用,未来还将有专业码头陆续建成并投产。“由于岸线资源充足,未来可供开发作港口用的顺岸深水岸线约6公里,可建设50多个大型深水泊位,以满足广州市未来30~50年的建港需要。”该工作人员对记者如是说。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地处黄海北部的咽喉要道,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优越地理位置为青岛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青岛港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但改革开放的浪潮仍冲击到了青岛港所有工作人员年轻的心。在当时我国最年轻的港务局长常德传带领下,青岛港掀起了第二次港口建设高潮,其港口规模也由原来的青岛港老港区扩大至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的新青岛港。而今,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港口,已拥有营运泊位67个,其中包括可停靠12000TEU~15000TEU船舶的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可停靠30万吨级超级巨轮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10万吨级煤炭码头。一句“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话语终成现实。一个腾飞的青岛港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岛港以及南沙港区仅仅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港口建设的一个“缩影”,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港口而言,逐步推进是一记绝佳妙招。
“十五”期间,大连港迎来了港口建设快速发展的五年。在这段期间内,大连港在逐步实施老港区成品油码头、液体化工品码头、杂货码头搬迁建设的同时,在大孤山、大连湾、大窑湾、鲇鱼湾为核心港区的“一岛三湾”地区重点建设了以深水通用杂货泊位、集装箱码头集群、从30万吨级到5000吨级梯次布置的油品码头群及配套罐区、30万吨矿石码头及配套堆场为重点的大型专业化码头,初步完成了港口生产结构布局的调整,为腹地经济的发展与港口在新世纪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大连港推开来看,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各地都掀起了港口建设的浪潮,直接成就了今日我国港口专业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局面。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建设投资仅0.67亿元,2007年完成投资166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247.76倍。1978年,内河港口拥有生产用泊位42
4个,没有万吨级泊位,截至2007年底,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6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337个,泊位总数增长了85倍。
一幅热火朝天的港口建设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开放的港口多资的码头集装箱运输显身手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经济增长的飞跃期,那么开放后的思想浪潮则是港口资本多元化发展的助推器。港口———这个曾经在无数老专家眼里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此后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幅全新意义上的“列强争霸图”在我国沿海港口火热上演。而此时的中国已是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国家。
“可以说,改革开放为国际资本布局中国港口提供了可能,而外商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港口的迅猛发展。”可回想当初,直至改革开放第十年我国港口的对外开放之船才真正起航。
出于建设引资的需要,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外合资建设港口码头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在随后的日子里,外资在港口方面渗入得越来越多。1987年12月,南京港务局与美资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港口企业。此后十余年间,港商李嘉诚在参股国内港口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
外资积极参与国内港口建设的同时,改革开放的大潮也拍打着古老的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悄然发生在各个港口。作为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那一套要变了。过去的港口一直靠交通部下达货物装卸指令生活着。有一天,当这些指标没有时,港口何以生存?
1986年12月7日,国务院港口体制改革会议在青岛港召开。会议决定,包括青岛港在内的五个港口实行以所在城市管理为主,交通部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以港养港,以收抵支,财务包干,
一定四年不变。”
此时五个港口原来头上顶着的“皇粮”被彻底击碎,放港下海,自谋生路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自谋生路就避免不了竞争。原本和平相处的港口之间竞争的火药味渐浓。而此时,作为青岛港领头人的常德传已闻到了竞争的气息。在他看来,我国北有大连港、天津港、秦皇岛港,这三个港口是华北东北的出口之地;中有上海港、宁波港,是长江三角洲的出口门户;南有盐田港是珠江三角洲的出入门户,青岛港所处的胶东半岛,还面临着咫尺之遥的日照港和烟台港的竞争。如何在如此多的“强敌”面前生存,成为当时青岛港领导乃至所有员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巧合的是,当时无论是外资,还是我国港口的领军人物,在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航运市场时,都将目光集中到了集装箱码头建设上。此后,新冒出的集装箱运输方式,在海上运输中大显身手。多种资本对集装箱码头的关注,为我国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1991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当时全国港口都在千方百计地发展集装箱运输,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谋求生存的青岛港也加入了这方混战。当时,青岛港准备开通至美国的集装箱运输航线,这是该港第一次走上国际航运大舞台,常德传对此兴奋无比。但当时承载集装箱的车开不过去,跑不起来成为航线开通的最大制肘。8天,仅用8天时间,该港的全体员工从老天爷的手里抢出了时间,修出了一条平坦的大路。承载集装箱的车辆开过去了,集装箱航线准时启航了,港口的工人们眼“红”了。
同样的事件也在江苏省南通港上演着。1993年,南通港集装箱泊位工程经国家批准开工建设。在工程建设中,为满足两台日本进口集装箱桥吊到港后整体卸载的要求,需完成泊位下游75米分段码头的建设。按照合理工期,75米分段码头需227天,但施工单位为抢时间,制定了超常规施工方案,技术
上采取了防冻、保温等措施,仅用三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75米分段码头的建设。1995年7月,整个集装箱码头主体工程竣工验收。
何建中,交通运输部发言人、体改法规司司长。他坦言,从1973年零起步,花了16年,我国集装箱运量达到了100万TEU;从100万到1000万花了9年;从1000万到5000万,用了6年;从5000万到1个亿,只用了3年。1979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仅为3.29万TEU,2007年首次突破1亿TEU,今年有望再攀高峰,达到1.3亿TEU。3591.14倍的攀升见证了我国集装箱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
亿吨大港的变迁综合实力显现中国力量
一件件事情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着,一次次奇迹在全面放开的港口上演绎着。30年前安徽全省仅1000万吨的全年货物吞吐量,让其在港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而今桥吊林立、车水马龙、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的场景,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港口梦。
吞吐量是港口最重要的生产产品,是各个港口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在世界港口大格局里,密集的国际航线和庞大的货流汇集到港口运作时,港口综合实力的高低就突现出来。此时,一国港口吞吐量的宏观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该国综合实力的体现。而今,随着港口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高速发展的集装箱运输业产生的强劲助力,我国港口装卸生产总量不断攀升。亿吨大港的数字在中国———这片热情的土地上被不断改写。
1984年上海港首次获得“亿吨大港”桂冠后,宁波-舟山港、广州港、深圳港、秦皇岛港、大连港、日照港、营口港、烟台港、苏州港等亿吨大港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而生,并不断改写我国港口发展的记录。2007年8月,我国亿吨大港的数量增两位数。
从无到有,从几个亿吨大港孤独而立,到如今十几个亿吨大港并排而行,今日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国家。在全球港口中,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港口不到30个。2007年底我国港口吞吐量过1亿吨港口就有14个,占世界亿吨大港的一半以上。同年,我国8个港口进入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20位,5个港口进入世界前10位。业内专家预计:2008年,我国亿吨大港的数量有望增加至16个。亿吨大港的数量直接反映了我国水运枢纽总的运能供给水平和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在世界前30位集装箱港口中,我国港口占据了8席,占吞吐量前30强的40.04%以上,占全球的21.99%。此外,目前我国港口还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特大的集装箱港口群,2007年吞吐量分别达到2506万TEU、4227万TEU、3798万TEU,三个集装箱港口群的生产总规模更是突破了亿箱水平。
客观数据是不争的事实,它是港口生产能力的真实反映。在世界港口大格局中,高速发展的中国港口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影响———中国因素———中国力量”的内涵,以全新的速度改写着世界港口的发展史。一个港口强国已在东方崛起。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