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就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

2008-11-25 1:0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78年10月9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1980年3月5日,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1980年,中国民航业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货机则是空白,机场只有79个。中国民航局仍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以“中国民航(CAAC)”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广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阳管理局所在地的机场部分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1993年,“民航局”升格为“民航总局”,体现了国家对民航的重视。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全民航重组为六大集团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转由国资委管理。
  同时,民航总局对机场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一并划转;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随着甘肃机场移交地方,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中国民航这一轮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符合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打破垄断、按市场化运作的改革目标,改革方向正确,改革成果显著。2007年,“民航总局”并入“交通运输部”,又恢复了“民航局”的称谓。“民航总局”的级别虽然降了半格,但这是在民航系统彻底完成政企分开,打造全国“大交通”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对中国民航改革的一种肯定。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到2007年,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365.3亿吨公里、1.86亿人次和401.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2倍、80倍和6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15.7%和14.4%,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定期航班总周转量计(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统计数字),已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为第2位,中国已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