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武汉市物流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7-11-1 14:2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为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即相关产业的物资需求,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和信息业等新型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方式之一。“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将是“十一五”时期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市物流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全面的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投入快速增长,物流费用与GDP比率继续下降。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1.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规模扩大。2006年,我市物流业在“十五”期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6320.76亿元,同比增长24.8%(按现价计算,下同)。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44,即我市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44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这一系数高于2005年2.26个单位的水平,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继续增长。
随着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物流业也实现了较好经济效益,2006年,我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83.86亿元,比上年增加35.21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4.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2%,与2005年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45.19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2005年上升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2%,比2005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3%)的1.1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市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2006年运输费用207.31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高于2005年2.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低1.5个百分点;保管费用177.83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2005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9.9%,高于2005年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为60.05亿元,同比增长24.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5%,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3.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速。2006年我市与物流相关的重点在建项目和重大前期策划项目共20多项,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一些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中百物流配送中心、九州通医药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已成为全市现代物流的示范性工程;武汉南国商业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设的大武汉家装广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正式开业;九州通集团投资1亿元建设的医药物流高架库等设施建设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一些项目已开工并正在建设之中,如广东香江集团在硚口汉西投资20亿元建设的华中建材家居采购中心已开工,完成投资2亿元;竹叶山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中环竹叶山商贸城经多年筹备已开工建设;宝钢华中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现代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并已完成投资近1亿元。
截至2006年底,我市物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47亿元,同比增长55.6%,增幅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2.2个百分点。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高近30个百分点。物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为我市物流业保持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达到128.63亿元,同比增长49.5%,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2.9%,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6.2个百分点;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08亿元,同比增长2.1倍;贸易业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1.26亿元,同比增长16.5%;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0.2%,低于全国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
  二、当前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利因素
  1、从统计数据看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定量分析物流成本、促进经济运行效益提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要意义。从2006年统计数据分析,我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约束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2006年我市实际完成的货运量比2005年增长6.2%,与同期需求增幅之间存在的差距达18.6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2006年我市相当一部分物流需求要依赖于其他省市,同时也表明我市物流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二,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仍然偏高,说明我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还较低。2006年,我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城市13%~16%的比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主导产业物流供应链尚未形成,制造业领域虽已形成十大主导产业,但尚未形成与之关联度高、结合度紧的物流供应链,钢铁、汽车、烟草等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行业虽初步形成了物流供应链,但配套能力较弱,效率不高。在全市工业企业中,自营和由供方承担的原材料物流比率分别是36%和46%,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武钢、武烟、石化、武商等大型企业仍选择自营物流方式。
  2、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看发展物流业的有利因素。2007年,物流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是我市在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等五个新兴产业,把现代物流业列为发展重点;二是全省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拓展了我市物流业发展空间,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搭建了更宽阔的平台;三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商机;四是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虽然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等,但大的宏观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为物流业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加快物流业发展之建议
  按照《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2007年,我市应充分发挥武汉在国家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通道的优势和地位,创造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形成快速便捷的多式联运通道。积极扶持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企业物流,加快引进物流跨国企业,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及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1、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
从总体来看,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物流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贯彻国家改革投融资体制的政策,疏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收国内外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给予大力支持。
  2、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我市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工业品物流是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的主体和重点。武汉市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冶金、石化、汽车、烟草为重点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2户,固定资产原值近2000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2006年十大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破二千亿,达225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正是拥有如此雄厚的产业基础,使武汉市工业进入提速增效的发展阶段。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我市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所占比重达四成以上,结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要加快阳逻钢材深加工及配送基地、沌口汽车及机电物流中心等工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物流,带动其他行业物流的发展。
  4、壮大物流市场主体。我市各类物流企业数量虽多,但总体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小、散、弱”的状况较为突出。在近1500家物流企业中,平均注册资本仅为400多万元,100万元以下的接近1000余家,且前200家注册资本占全部注册资本的92.5%,企业实力分布不均。要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从而提升物流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大力发展业务代理、会计审计、法律、策划等相关中介组织建设,从而为物流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性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增强物流市场活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