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发展新进展与中国物流产业分析

2006-12-25 5:2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员 丁俊发
   
    一、中国物流发展新进展、新特点
    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物流业发展形势与最新进展,可以归纳成以下五点:
    (一)中国政府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物流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但瓶颈约束没有根本解决。2004年,中国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
    第一,去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进行物流业发展调查,并给国务院写出报告,引起了温家宝总理、黄菊、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重视,批示发改委认真研究落实,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发改委先后召集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等16个部委开会,统一认识,提出对策。为了防止政出多门,国务院同意由发改委牵头,建立全国物流发展协调机制,并成立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第二,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中国实际需要,为防止各地、各部门出现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重复建设,指导全国物流业按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发改委决定制定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提出初稿,将作为“十一五”专项规划。
    第三,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9个部委提出了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已经国务院批准,这是继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由国务院部委联合发布的第二个重要文件,与第一个文件不一样的是,这个文件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管理、规范物流市场秩序、调整物流税费、支持专业物流公司发展、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对外开放、简化通关程序、重视人员培训等。
    第四,为落实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关于加强国际间的物流合作机制,2004年发改委与美国商务部,商务部与日本经济产业省、韩国建设交通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WTO国际贸易中心,中国相关协会、大学、研究机构与国外同行加大了合作交流的进程。
    第五,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决定建立全国物流统计制度,并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实施。今后将由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发布最权威统计信息。
    第六,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信息委员会已统一制定《全国物流标准体系表》,这实际上是一个物流标准化规划,根据体系表中国将更新与新订400多项国家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七,为加强内地与港澳进一步的经济合作,中央政府与港、澳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从2004年1月1日执行,其中包括物流业。为港澳物流企业进军内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上海香港北京与香港、广东与香港、江苏与香港等地的物流合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泛珠三角区域性经济合作已经启动,并必然得到加强。
    第八,为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防止局部过热,国务院决定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的重点是:(1)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2)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把物流园区列入清理重点是必要的,因为物流园区一哄而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并不影响全国物流业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国家鼓励物流业发展政策的改变。
    第九,一些省市、城市与行业开始从规划设想进入实施阶段,有的已取得阶段性成绩。
    (二)中国物流业已迈入发展期,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20-30年。
    中国的物流业早就存在,主要是运输的仓储,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从1978年引进了这一概念,80年代想从配送突破,但没有成功。到了近5年,物流业开始起步,并进入发展期,物流业的兴起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转移中国密切相关。接着是连锁业物流、家电物流、日化工业物流、汽车物流等等。从区域概念讲,先是沿海,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再逐步加中西部推进。但中国的物流业的总体水平,特别是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大约在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所以要差20-30年。
    (三)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出现公有、民营与中外合或外商独资三足鼎立的局面。物流企业开始出现重组,一些重量级物流企业开始显现,有的已经上市,三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上竞争,物流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适应客户的需求,特别是服务功能不全,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表现特别突出。
    (四)物流市场逐步形成,但市场运作极不规范。大家已注意存量资源整合,但比较热衷于上新项目,由于片面理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物流公司蜂拥而上,政府相关部门政出多门,各种社会力量纷纷介入,在有些领域如运输与仓储、培训与论坛恶性竞争,造成超载难于解决,各种物流活动企业难于应付。
    (五)制造业物流、进出口物流成为全国物流的主角。零售与批发、农产品物流相对滞后。企业物流特别是供应链理论开始被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接受,外包已成为新的管理理念,信息化建设已提到日程,物流咨询业开始发展。
    二、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分析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物流服务业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中国自身的特点,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决定建立中国的物流统计制度,并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实施,由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具体运作。
    我们对1991-2002年的中国物流产业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社会物流需求快速上升,增幅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
    全国社会物流货物总额(由工业品物流总值、农产品物流总值、进口货物物流总值、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与邮政物流总值构成)反映一个国家物流的总规模,也反映了社会物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1991-2002年,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为23.3万亿元(2003年为29.6万亿),增长6.7倍,年均递增20.4%,大大高于同期GDP15.4%(按现价计算)的年均增速。在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值比重最大,增幅最高,2003年占社会物流货物总额的84.6%。
    从以上数据说明:
    ①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1991-2002年,每亿元GDP带动物流需求年均为1.73亿元(“八五”为1.57亿,“九五”为1.71亿,2001年为2.03亿,2002年为2.27亿,2003年为2.5亿),当前,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2个百分点,这既说明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成正比,也说明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②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已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品物流总值占的比例最大是与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是一致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物流业发展的主体是工业品物流,关注的重点也在工业品物流。
    (二)社会物流总成本增长逐年趋缓,但占GDP的比重仍处于高位
    社会物流总成本与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与管理成本构成。1991-200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从5182亿元增加到2.2万亿(2003年为2.5万亿),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14%,高于国民经济增速4个百分点。但这种增长势头趋于减缓,特别是1994年以后增势明显放慢。从物流成本构成看,运输成本占52.6%,保管成本占31.8%,管理成本占15.6%。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24%,下降到2002年的21.5%,2003年的21.4%。社会物流总值占社会物流货物总额的比例由1991年的17.1%,下降到2002年的9.5%。
    从以上数据可以说明:
    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越高,物流支出也越多,即社会物流总成本同时增加,所以社会物流总成本的绝对值是年年增加的,关键是看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中国2003年为21.4%,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10%左右,我们高出一倍。反映中国的物流运作水平是极为粗放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物流成本太高。
    ②影响中国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是运输与保管(即仓储)成本太高,我们在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的原因时,得出一个同一的结论,即主要是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大幅度降低库存,使库存成本大幅度下降,而运输与管理成本基本上处于小幅波动。而中国,三种成本同时上升。运输成本高反映中国还没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多式联运,不仅有体制矛盾,还有运作水平低,空载率高,装备水平差的问题。保管成本高,反映中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商业运作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库存高,周转慢是生产与流通过程的基本特征。管理成本高既反映了政府管理成本,也反映了企业管理成本,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人才短缺十分严重。
    (三)社会物流增加值的增幅高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
    物流产业增加值由交通运输业物流增加值、仓储物流业增加值、批发物流业增加值、配送加工包装物流业增加值和邮政业物流增加值构成。1991年我国物流产业增加值为2257亿元,2002年为7133亿元(2003年为7880亿),增长2倍多,年均递增11%,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增加值发展最快的是配送、物流加工、包装,12年平均增长17.6%,仓储物流为16%,批发物流为13.4%,邮政业物流为12.7%,交通运输物流为8.6%。物流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比重1991-2002年平均为24.8%。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
    ①物流产业增加值的增幅高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说明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已占中国物流市场的10%左右。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业直接创造了时间与空间价值,创造了国民收入,扩大了经济总量。初步测算,物流产业在GDP的贡献率,“八五”期间平均为8.1%,拉动GDP年均增长约0.8个百分点。
    ②物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物流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以上,并逐年增长。“八五”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个百分点,其中物流业占2.2个百分点。这说明物流业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外资进入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民营资本进入的一个新的领域。
    (四)物流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但投资规模还相对较小,滞后于物流需求的增长
    1991-2002年,国有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325.8亿上升到3568.3亿,增长了10倍,年均递增速度达到24.3%。由于投资力度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都取得长足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明显存在三个大问题:
    ①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物流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要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004年一季度低了18.8个百分点。物流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03年为13.1%,长期以来投资规模相对偏小,满足不了物流需求增长的需要,这既是当前造成交通瓶颈制约的重要原因,也是物流成本偏大的重要因素。
    ②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2003年我国仅为13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而美国为6869.3和253.59,印度为5403.9和21.6。每万美元GDP产生的运输周转量我国为4823吨公里,而美国仅为870吨公里。
    ③由于物流运作模式落后,物流设施落后,物流装备落后,我国工业生产中物流活动所占时间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40%左右。
    综上所述,中国的物流业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20-30年。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已迈过起步期,进入发展期,虽然地区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不平衡,但发展是好的、快的、健康的,只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可以实现中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4年7月6日在中国香港国际
    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的演讲)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