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增速连续下滑 商用车出口空间几何?

2013-8-26 10:2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前两年,在国内市场陷入持续低迷之时,我国的商用车却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出口市场大放异彩,销量节节攀升。但是,进入今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市场的回暖,商用车的出口增速却开始出现下滑。
    在连续多年的增长之后,出口市场出现这样的小幅震荡,使很多人开始担心,商用车出口市场的“春天”是否已经结束。而面对出口增速的下滑,一些国内商用车企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对自身“走出去”的战略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和规避可能到来的市场风险。这也使得中国商用车的出口之路,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气象。
细分市场 苦乐不均
    一直以来,国际市场都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避风港”。每当国内市场遭遇风险,出口往往会成为拉动汽车销量增长的一大“功臣”。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这驾“马车”似乎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安全和冲劲十足。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汽车出口量为7.99万辆,环比下降5.4%,同比下降了11.6%。这已经是汽车出口连续3个月出现同比下滑。在这样的形势下,1~7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为56.75万辆,同比下降2.2%,这一数字比前6个月扩大了1.6个百分点。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的汽车出口总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达到106 万辆,增长30%,创下了历史新高。正当行业期待着出口市场能够在今年再创新高时,市场却出现了如此的连续下滑。这种局面,显然超出了行业此前的出口预期。
    在整体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一直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的商用车,其出口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内商用车出口量为22.2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降幅大于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
    具体到各细分市场,在上半年的出口表现却大相径庭。其中,客车领域上半年的累计出口量达到7.61万辆,同比大涨47.3%。这一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6个百分点,实现了逆势增长。在主要的客车品种中,除了30座以上的大型客车出口略有下降外,其余的车型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但去年在海外市场表现不俗的载货车,却遭遇了“滑铁卢”——上半年出口量为15.09万辆,同比下降3.9%。出口金额达到19.17亿美元,同比下降5.78%。在主要的载货车品种中,除柴油货车5吨及以下和14~20吨,这两大车型系列的出口同比有所增长外,其他的各个系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其中,5~14吨系列车型的降幅尤为明显。而在汽油载货车中,除8吨以上的车型出口销量有所增长外,其他系列品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诸多不利 综合作用
    对于出口市场遭遇的“急刹车”,相关人士分析认为,这种情况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却并非偶然。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就表示,上半年汽车出口下降之所以会超出行业的预期,主要是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目的国的经济形势低迷,以及贸易壁垒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众所周知,包括商用车在内的中国汽车出口车型,绝大多数都属于价格较为低廉的低端车。也正是凭借着出色的价格优势,中国的汽车才得以在国际市场不断开疆辟土。可是,人民币的升值却使出口汽车产品出现涨价,导致国产汽车的价格竞争力进一步削弱,从而延缓了出口的步伐。
    此外,进入今年以来,欧洲还没有摆脱债务危机的阴影,而美国的经济复苏态势也尚不明朗,这使得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作为中国商用车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普遍趋缓。这造成国际市场对商用车需求的持续不振,从而为国内的商用车产品继续开拓新的销售市场带来一定的难度。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渐抬头,也成为中国商用车出口之路上的最大“拦路虎”。据悉,近来年,包括巴西、俄罗斯等在内的部分国家都推行了汽车工业产品税等贸易新规。这些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向这些国家出口的车辆,面临进口税率的大幅攀升,因而遭遇到了较大的冲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车企在巴西等国的销量集体下滑,市场占有率进一步缩小。
    而在董扬看来,下半年,上述的这些不利因素还将继续存在。因此,汽车出口的整体形势依然并不乐观。
未来潜力 依然可期
    即便如此,业内人士仍普遍认为,如果就此以为汽车出口形势的拐点即将来临,未免显得太过于悲观。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副秘书长杨爱国判断,当前出口市场的连续3个月下滑属于正常的市场短期波动。从长期来看,中国商用车的出口潜力仍然值得期待。
    对于这样的观点,相关分析人士也表示赞同。一位汽车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商用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但亚洲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这些国家的商用车需求不断趋旺。中国的商用车产品所具有的良好性价比和适应恶劣工况的能力,恰恰迎合了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这使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商用车的“新蓝海”。
    该分析师表示,当前,我国的商用车产销规模虽然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市场仍然集中于国内。从重卡销量来看,东风、一汽、中国重汽分列世界的第一、第三和第四位,但是其销售对象仍然集中于国内市场。此前,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四万亿”刺激计划,为商用车厂商带来了巨大的下游需求,从而使企业缺乏探索国际市场的动力。
    但是自2011 年以来,经济的下行
    风险,以及国内商用车市场的持
    续低迷,让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商
    用车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的重要方
    向。
    出色的性价比和产品适应
    性,为中国商用车开拓海外市场
    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企业的着
    力又使中国商用车在海外的营
    销、服务网络建设加速推进,从而
    为销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
    件。“随着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营销网络的日趋完善,中国商用车有望在海外市场复制国内的高增长。在巨大的增长潜力下,商用车的海外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得以提升。”上述分析师充满期待地说,以重卡为例,目前新兴市场重卡需求已经超过欧美传统发达国家,未来市场增量仍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预计未来3 年,新兴市场份额占比将提升11 个百分点,达到全球重卡需求的57%。
    在此过程中,中国重卡凭借性价比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出口有望快速增长,从而成为重卡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未来5年,国产重卡出口的年复合增长将有望达到30%。这将使重卡的出口占比从目前的10%左右提升至30%以上,为行业发展带来长期的增长空间。”他认为。
调整布局 抓住机遇
    面对出口市场所蕴藏的挑战与机遇,那些期待在海外市场谋求进一步突破的国内商用车企业,已经纷纷开始行动起来,希望通过战略和布局的调整,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砝码”。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新兴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其本身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自行完成整车维修、零件替换的能力较差,这也就决定了这一市场对于供应商服务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对于中国车企来说,积极强化服务建设,不断提升售后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与此同时,随着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这一品牌形象的逐步树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改变过去的低价战略,逐步加大了对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
    而随着不少国家对进口整车的政策和关税“限制”的日趋严格,中国的商用车企也积极转变出口方式,从过去单纯的依靠产品出口,开始向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模式转变。“通过海外投资建厂,不仅可以完善商用车厂商的国际服务网络,提升下游客户的满意度。而且,还便于企业充分了解当地市场,形成更为本土化的产品供给。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本地化生产,企业还可以绕开一些贸易保护性政策的制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提升销量。”一位重卡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坦言。
    在这种趋势之下,近年来,国内商用车企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重汽就一直将在海外进行合资建厂这种方式,作为自身稳固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据悉,目前中国重汽在尼日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伊朗,都已经有了投资建厂的意向。接下来,将会根据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适时地推进建厂规划。
    为应对巴西零部件本土化率不低于65%的规定,江淮、福田等车企也正在筹备在巴西本土建设汽车工业园,生产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以规避关税壁垒、实现本土化突破。
    据悉,福田汽车已经与巴西方面签订协议,将在巴西设立一座整车厂,总投资额为3亿美元。即将在2013年年底投产的新工厂,到2017年的年产能可达3万辆,主要生产两款商用车产品,包括一款轻卡和一款微面。江淮也于近期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出资2550万美元参股巴西公司,来提升在当地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而作为国内重卡三巨头之一的一汽,也计划与俄罗斯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商GAZ 集团,在俄罗斯境内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和销售FAW 品牌中重型卡车。一汽解放重卡在伊朗本地化生产项目,也在计划实施阶段。同时,一汽还在南非成立一汽非洲投资有限公司,对现有一汽中重卡生产基地进行扩产,目前工厂选址已完成。此外,一汽还计划在巴基斯坦、墨西哥、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新建、扩建、复产一批乘用车、轻型车和中重型卡车组装基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