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出现“两难”?

2013-7-13 8: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李卫卫
    朋友小张是一位去年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在择业时,因为从小对教师这个行业充满憧憬,于是受聘到了一家职业院校担任物流课程的专职教师。
    原以为,自己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物流相关专业,教授中职的物流课程应该可以驾轻就熟。但是没想到,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小张却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
    “虽然对于物流的相关知识,我掌握的还算丰富,但是因为从来没有真正从事过这个行业,对有些方面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所以很多东西在向学生讲授时都感觉像蜻蜓点水一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小张苦恼地说。
    实际上,困扰小张的这一问题,在当前我国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可谓是相当普遍。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物流专业不但要教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对于广大的职业院校来说,后者更应该成为其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这样的学科性质和定位,就对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物流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来源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基本都是从校门走向校门,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对于行业的了解和操作实践很少。这些“先天的缺陷”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偏重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向学生讲授一些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直接相关的内容。
    这样一来,一门本来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就变成了干巴巴的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依照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怪会被企业冠以 “不接地气”、“不好用”的标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怪相应运而生:一面是物流企业高呼“一将难求”,人才严重紧缺;而另一方面,每年规模庞大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们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在就业难中苦苦挣扎。
    面对人才供需上的这种结构性失调,不少专家都呼吁院校对物流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不少院校也都纷纷开始了相应的尝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在笔者看来,这种探索之所以收效不大,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物流专业的师资水平还不足以支撑院校进行这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推动物流专业教学与行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应该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