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关键词: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
2013-6-6 11:1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编者按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发布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现将全文刊发,希望给业界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外围经济形势不明朗,发达国家发起“再工业化”战略行动重塑全球产业分工和供应链布局情势下,为调查和掌握中国主要制造与流通行业供应链管理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促进中国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深化与行动加速,平安银行联合中国经营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规划研究院、中华商务网、现代物流报、华南理工大学供应链整合与创新服务研究所及精确市场研究集团等一批长期致力于供应链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实践或理念传播机构,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丁俊发教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教授和供应链运营与服务领域权威学者赵先德教授倡导与指导下,共同发起了“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金融)调查”活动。
调查自2012年4~9月间进行,历时半年。参与调查的821家企业,涉及机械(14%)、电子(14%)、化工(14%)、医药(13%)、零售(12%)、煤炭(5%)、钢铁(5%)、汽车(5%)及其他(18%,包括房地产/建材、金融、物流、广告等)等多个行业,以制造业和流通行业为主。同时,这些企业分别位于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处于中游的制造企业,也有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零售商和分销商。企业的规模既有大的核心企业,也有依附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企业的基本信息、采购、生产与物流、客户与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五大部分。为能准确了解企业各部分信息,接受访问的人员分别在企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供应链管理人员、IT负责人及市场销售负责人等。六大关键发现
一、九成五企业感受到成本压力
201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8%。在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环境下,企业同时又面临着不断攀升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日益白热化的行业竞争等问题。“以前控制物流成本差不多在百分之一,超过百分之一是不合理的;现在的(物流成本)要高很多了,最近两年显著增加了公司的负担。药价在降,运营成本也在升高。油价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涨,还有原料成本也在上涨。”某上市制药公司的财务主管一语点出了目前国内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59%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周期性行业如钢铁、煤炭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政策调控等原因,竞争较其他行业尤为激烈。企业明显感受到成本压力,有95%的受访企业认为,成本是非常重要(47%)或比较重要(48%)的考虑因素。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较中小企业明显。成本压力也可从企业去年的净利润率得到印证。有15%左右的受访企业去年处于亏损的状态。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亏损的比例要高。
二、银行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供应链融资采用比例低,但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颁布了一项政府供应链金融法案,以鼓励和倡导英国的大型企业去帮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解决他们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保护就业市场。整体上来说,国内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数字相比差距较大。使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企业仅占被访企业的30%;煤炭和钢铁行业是开展供应链融资最为活跃的两个行业。有28%的企业正在研究和考虑各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余下的42%尚无开展实际行动。大型企业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方面较中小型企业活跃:有45%的受访企业正在积极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降低上下游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当中,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占居主导地位,而预付账款融资次之。企业在选择供应链融资服务银行时,考虑的前三位购买因素分别是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和银行的品牌,说明资金成本仍是企业的首要关注因素。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相当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三、供应稳定至关重要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造成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的零部件短缺,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也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转中的相关风险。据报道,美国波音公司当时约有35%的在制梦幻者飞机受到了日本地震的影响。地震过后,波音也因此在考虑建立一套新的供应商系统,以减少自然灾害对日常运营的冲击。
总体来说,由生产所需原料、零部件断货,不能足额供货,不能按时供货等原因引起的供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次是与生产安全、运输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等相关的安全风险及受政策法律法规、环保要求等影响的政策风险,其中环境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将政策风险列为与供货风险同等程度的影响要素。在医药行业中,安全风险被列为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的首要风险要素。
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时刻存在。日本地震和泰国洪水带给我们的警示是,企业需要去识别和监控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来加以应对。受访企业的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在风险识别、风险规避或风险监控上有所动作;有38%的企业已开始进行思考如何管理风险;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还未进行任何动作。大型企业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要远远领先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在风险识别、规避或监控上开展行动的比例占受访企业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业的比例仅约为47%。
四、物流可视化亟待提升
供应链可视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在供应链流转环节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传递,供应链成员企业据此作出快速反应和决策。无论是企业内部可视化,还是企业所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可视化对提升供应链各成员的反应速度、决策质量及风险管理能力等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只有46%的受访企业采用了ERP或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流程。同时,大部分企业未能直接在上述系统中看到货物在途信息,而另需登录到物流企业的网站查询。总体来看,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信息透明性一般,有70%的受访企业只能看到部分数据或由于缺乏系统支持,看不到数据;同时,能看到的部分数据存在更新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某大型超市集团的采购人员就反映:“我们也有系统,只是及时性不强。我们会等他们(物流公司)发好货之后一两天才知道,有一个时间差,而不是一发货我们马上就知道。真的非常需要知道运输的情况,特别是到夏天,或者是有一些热销产品,比如说电风扇、空调等季节性商品。货物不到这个生意就没有了,人家不买了。物流在途,比如说我拿货或者人家运货两到三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货在什么地点,我只能靠手机电话询问……”
在上下游的协同方面,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供给相当部分还采用纸质文件、电子邮件等比较原始的方式,而通过系统接口方式的仅占25%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下游信息的共享与可视化。
五、八成企业外包物流运输
外包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企业通过将经营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交由专业化的外部资源来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中国作为低成本国家(LCC,即LowCostCountry),长期以来是跨国公司制造业务的外包目的地之一。但这一趋势正在改变。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费上涨等影响,中国制造外包的成本指数也正同步上涨。根据Alix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企业(约69%)在生产制造方面选择无外包或小部分外包;全部外包的企业占到约6%。煤炭和汽车行业的外包比例较高。例如,汽车行业约49%的企业会选择将大部分的制造业务外包出去;医药和化工行业的无外包情况比较多。
企业库存外包方面,71%的企业选择了无外包或少部分外包,只有4%的企业选择了全部外包。采用零库存方式的企业更少,只有2%,且主要是集中在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和零售。
相反,企业物流运输的外包程度较高,有将近82%的企业将该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有7%的公司选择了无外包。物流运输外包程度最高的行业为钢铁行业,接近全部外包;其次是汽车和电子行业。通过外包,企业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资本开支,提高了运营效率。物流的及时配送率很高,92%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产成品能及时配送到最终客户/经销商的比例为90%以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已达到一定水平。
六、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加拿大供应链部门委员会最近发布的《2012年供应链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指出,对供应链的认知度和理解程度不高、新入职员工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领导力不足、员工离职率高等因素,正使加拿大的供应链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调查同时也显示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未完待续)(平安银行等机构)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