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告诉我们什么

2013-5-23 10: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12年,平安银行联合《中国经营报》、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中华商务网、《现代物流报》、华南理工大学供应链整合与创新研究所、精确市场研究集团等共同发起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金融)调查活动,以其洞察新时期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融资需求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为国家政策导向、企业管理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和学术理论研究提供战略性参考。 (下转A6版)
□丁俊发
(上接A1版)
    这次调查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设计调查。调查问卷涵盖了企业的基本信息,采购、生产与物流,客户与销售,金融产品与服务,企业信息化成熟度五大部分,题量达到202道问题。为了能准确了解各部分信息,接受访问的人员分别在企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采购与供应链负责人、IT负责人、市场销售负责人等,主要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查采用预约被访者在网上与线下填写问卷、面访两种方式,回收有效问卷821份。在821家企业中,有处于上游的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有处于中游的制造企业,也有处于下游的批发与零售商,他们生存于供应链的不同环节。
    第二,调查企业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区域分布,有极强的代表性。在821家企业中,涉及机械制造14%、电子14%、化工14%、医药13%、零售12%、煤炭5%、汽车5%及其他(18%,包括房地产、建材、金融、物流、广告等)。企业主要分布于华东41.4%、华北26.9%、与华南13.2%。其中,民营企业占48%,国有企业占10%,股份制企业占24%,外资企业占14%,集体企业占3%。从规模讲,大企业与小企业占50%,中等规模企业占50%。
    第三,目的明确,运作有力,打组合拳。平安银行是这次调查的发起人与组织者,2009年平安集团收购了深圳发展银行。而深圳发展银行是推动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带头羊,平安银行深思熟虑,看到了中国物流业发展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巨大商机,只有摸清实情,才能心中有数。平安银行出资运作了这次调查,依托社会力量进行调查与分析,充分反映了金融资本参与物流整合,推动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我们要感谢平安银行,向他们致敬。
    《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结束后,平安银行集中人力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供应链金融、汽车供应链等作了深度分析。有关行业的深度分析委托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与北师大珠海分校物流学院进行。他们的综合分析报告将进入《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2013)》。调查分析中,我认为要高度关注以下十大问题。
    一、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有较大提高,但体制性约束十分明显,我国供应链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调查发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75%的企业认为推动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必由之路。由于成本压力加大,注重企业内部与上下游企业之间流程优化十分重要,对供应链不同环节显示了不同的关注度:(1)采购管理60%;(2)信息管理54%;(3)物流管理53%;(4)客户管理50%;(5)订单管理49%;(6)战略规划45%;(7)生产管理44%;(8)合同管理42%;(9)人力资源管理40%。
    调查发现,75%的企业认同上下游企业应合作共赢,不能单打独斗,并与供应商、物流商、经销商、银行方面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比如,78%的企业与上游供应商采用订单与预测结合的形式,销售物流全部外包或大部分外包占69%,有30%的企业已进入供应链金融,有75%的大型企业、47%的中型企业分别开展了供应链风险识别、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与下游客户的订单响应速度(包括备料、生产、发货等环节)加快,50%的企业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能做到这些是十分可贵的。
    但应当看到,中国供应链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1)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理解程度不高,有43%的企业认为理念转化并未解决,有48%的企业认为制度性约束十分明显,反应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高管在推进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2)90%的企业认为缺少供应链管理专门人才。(3)72%的企业没有设立供应链管理部门。(4)供应链可视化程度低,74%的企业缺乏商业智能类(BI)的系统支持,只有46%的企业采用了ERP或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流程。(5)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主要在销售领域,生产领域进入的很少,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差距很大。(6)企业与银行真正对接的只有37%。
    二、在供应链各环节中,企业首选采购管理,反映采购管理既是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空间。
    把采购管理列为第一关注点,这种情况在过去的企业调查中很少出现。当然不同行业不尽相同,如钢铁行业的第一关注点是订单,医药行业的第一关注点是客户,煤炭行业的第一关注点是物流,但供应商管理成了共同的关注点。
    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是企业供应链运作的起点,采购管理对降低供应链成本(采购成本一般占整体运营成本的20%至50%),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交付日期,防范供应链风险意义重大。调查发现,企业供应商超过100家的占到15%,50家以内的占72%。企业前五位供应商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30%~49%。企业与主要供应商合作年限超过3年的占62%(大型企业与主要供应商合作年限超5年的占57%),企业与核心客户的平均合作年限为5年。78%的企业与上游供应商采用订单与预测相结合的形式,便于供应商安排生产。供应商在接到订单后,63%的企业在30天内交货,支付结算方式以账期的付款方式为主,平均账期为60天。这些充分反映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的合作共赢的稳定性在增强。
    三、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核心一环,物流外包已是大势所趋,但主要集中在销售领域,并未形成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深度融合。
    从总体讲,已认识到物流是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非核心竞争力,物流的外包生产企业好于流通企业,在生产企业中销售物流外包度越来越高,全部或者大部分外包的占69%,全部自营的只有7%。外包五个物流公司的企业占64%,外包十个物流公司以内的占26%,及时配送率已超过90%。但对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不少企业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包的很少。调查发现,50%的企业认为零库存是根本做不到的,43%的企业无生产库存外包,28%的企业有少部分外包,全部外包的只有4%。大多数企业安全库存比例设定在50%以内,生产原材料与零部件的库存天数,45%的企业为30天之内,产成品周转55%的企业设定在90天之内。企业库存成本居高不下与外包度低、库存大、周转慢有极大关系。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物流费用率为9.3%,而日本为4.9%。中国工业企业的存货率为9.6%,发达国家为5%。我国工业企业年流动资产周转为2.9次,德国、日本为9~10次。如何降低物流费用率对中国来讲,仍然是一篇大文章。
    四、提升供应链可视化水平已成为推动供应链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供应链可视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在供应链流转环节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传递,供应链企业据此做出快速响应和决策。调查发现,提升供应链可视化的最大压力来自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较长的前置时间、更多的在途库存,以及控制上下游的物流需求。只有46%的企业采用了ERP或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流程,其中采用ERP或核心业务系统的,也没有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到全覆盖,主要支撑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等环节,对运输管理模块的系统支持相对较弱,大部分企业不能在系统中看到货物在途信息。有33%的企业没有与上游供应商分享任何数据,有69%的企业对从经销商获取的数据不满意,有63%的企业没有与银行对接。有30%的制造企业缺乏对供应链第一层次的可视化,超过70%的企业缺乏对供应链第二、第三层次的可视化。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不完善是影响供应链管理整体营运水平的重要因素。
    所谓协同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研发、金融等方面实现协同管理。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波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做采购、生产决策之前都需要对需求进行预测,不准确的预测将会导致库存增加、缺货严重,及客户满意度下降。所以,核心企业一般会与上下游企业分享包括预测、订单、库存在内的信息共享,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同时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计划和补货。调查发现,85%的企业进行了生产预测,三分之一的企业进行了协同计划和补货。企业的下游客户一般是通过正式订单、招标方式与企业确定供货关系,在零售、电子、医药等行业一般采用预测下单。企业在接到下游客户订单后的响应时间(即从客户下订单到把产品、服务交付给客户的时间间隔)已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调查发现,48%的企业一周内可以安排生产,35%的企业为15天以内,30天以上的只占2%,对订单的响应速度(包括备料、生产、发货等环节),50%的企业在一个月内完成,30%的企业在两个月内完成。
    六、供应链金融既是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又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撑。
    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分析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应用自偿性贸易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导引工具等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按Demica公司提供的数据,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市场年平成长率为10%~30%,发展中国家为20%~25%。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支持一大批依附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供应链融资下的细化产品,这些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处于供应链的哪个环节,都可以获得便捷、低廉的资金,使供应链整体运作保持顺畅。调查发现,70%的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平均天数为15~90天,35%的企业一直处于资金紧张状态。为解决资金压力,52%的企业采用信用借款,45%的企业采用担保借款,37%的企业采用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今后将有58%的企业涉足供应链金融。但目前由于供应链社区不成熟,供应链核心企业还有很多缺陷,仍需要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作出更大努力。
    七、供应链风险防范是供应链管理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
    供应链风险是这几年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埃森哲的研究,供应链风险可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部分。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造成的供应链风险是不可抗拒的,据测算全球分别损失了2100亿和300亿美元。可控风险可以量化,预测其风险值,这就要求增加供应链的柔性化,必须实施产品设计、流程设计、系统设计三大战略。2000年IBM全球首席供应链官员调查,他们面临的全球五大挑战是:成本控制55%、供应链可视化70%、风险管理60%、客户要求日益增加56%、全球化43%。这次调查发现,在列举的供货风险、安全风险、政策风险和环境风险中,81%的企业首选供货风险(不同行业有所不同,如医药行业首选安全风险、煤炭行业首选政策风险等),反映了供货环境的重要性。调查还发现,有16%的大型企业,10%的中型企业开展了风险识别,23%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了风险规避,有36%的大型企业与15%的中型企业开展了风险监控。但是对于供应链风险一是中国在这方面研究不足;二是还缺少防止供应链风险的有效手段。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进出口大国,但缺少话语权,在微笑曲线中中国不少企业在产业末端,大量的利润被外资拿走了。风险时刻存在,中国在这方面的抵御能力不强。2012年美国国土安全部专门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供应链风险不仅涉及到企业,而且关系到人民权益的保障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八、不同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差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由于中国地域经济、行业经济、城乡经济的差异化,供应链管理的发育程度、推进速度、运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调查的几个行业分析,汽车行业在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供应链管理水平最高。电子行业信息化水平最高,具有明显的高效供应链特征。零售行业供应链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但商业智能系统(BI)应用比例最高。可以讲,钢铁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与实践应该是比较差的。
    九、供应链人才短缺已成为推进供应链管理的严重制约。
    调查发现,90%的企业都缺少供应链管理专门的人才,企业高管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的只占10%,72%的企业没有设立供应链部门,18%的企业设立了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部门,真正有供应链管理事业部或设供应链管理总监的很少,这与中国的整个大环境有关,与物流业发展阶段有关,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短缺有关。对企业来讲,目前碰到的问题很多,急事难事不断,推行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完全提到日程上来。如何解决供应链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我认为,可以把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在一些专业中开设供应链管理硕士班,也可以在职业经理人系列中制定供应链管理总监国家标准,并实施国内外在职培训。
    十、中国供应链管理既缺理论研究更缺供应链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对供应链的研究进入高峰,产生了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型,即SCOR模型,也产生了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对于协同供应链、供应链可视化、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金融等都有深入研究。
    中国虽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都列入了供应链管理研究,但广度、深度都不够,特别是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创造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已开始大胆的探索,发表了许多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到相当不成熟、不普及。《中国供应链管理蓝皮书》每年的优秀案例都是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开拓者,是敢于吃螃蟹的人,但这样的企业太少,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参与进来,共同打造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新天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