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底有什么问题
2013-10-15 10:57:00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由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有关经济形势和深化改革的话题十分热闹,不少人期待此次全会对经济体制当中存在的痼疾动大手术,也有人认为此次会议尽管有新举措但难有大突破,他们以城镇化规划迟迟不能出台、土地制度改革牵涉面大不好定调为例,暗指决策者举棋不定。笔者认为,这些认识多数是多虑了;决定采取哪些措施,对相应措施如何排序,首先要全面准确地判断形势。
首先是经济增速问题。“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增长速度是每年7%,这是兼顾国内外形势,主动做出的调整。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切换”到9.3%;2012年增速为7.8%,今年上半年为7.6%。
有人对此大呼小叫,渲染“中国经济不行”了。但决策者的看法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过渡”。7.6%的增长,不仅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而且符合我们预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10月7日指出,“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早在制定“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增速测算: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
当然,实现这样的增速并非完全轻而易举,也需要下大力气调整结构、挖掘潜力、释放改革红利,还要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比如美国等千方百计推进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意图废除WTO,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要我们积极迎战,巧妙化解。
第二是经济发展机制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存在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增长方式粗放,单位产值能耗较高;对投资依赖偏重,消费需求的总量和质量不高;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低,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国有经济集中度偏高,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行政权力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创新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解决,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自身体制的优势。一是国有经济可以主导关键行业,可以有力地熨平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相对于所谓的“完美”市场体制,更适合于今日中国的需要。二是对金融体系的有效管控,人民币汇率稳定尽管受到美国等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与赢得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相比,是值得的。三是内部经济的协调平衡能力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经济升级和内部回旋的重要基础,也是“王牌”。我国现有体制对打好这副牌十分有利,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新一届政府甫一上任就提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其理念就是“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这一提法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延续过去好的经验和做法,不能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说明,大力调整结构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能够在保持经济社会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积极调整和改革经济发展的机制。
第三是改革问题。国内外都十分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提出哪些改革措施,但对于改革内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试图借“改革”议题制造思想混乱,动辄大谈“彻底改革”,认为只有向西方国家的制度全面看齐才行,这是错误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改革当然要啃硬骨头,要涉险滩,要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但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搞制度替换。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增速不是问题,因为强大的内需和经济升级要求足以支撑7%左右的速度。经济发展的机制有不少问题,但也存在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其实不存在什么改不改的问题,而是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研究怎么改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有什么需要过分担心的呢?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