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物流可大有作为

2012-8-17 20:30:00 来源:前瞻网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入夏以来,国内极端气候引发虫灾肆掠,特别是河北、内蒙古、吉林 、黑龙江、辽宁等地粘虫暴发,危害极大。截至8月14日,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发生面积之大、危害程度之重为近十年来最重。

  与此同时,南方中晚稻和东北一季稻区的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灾害程度也重于常年,已累计发生3亿亩次。我国农业部表示,当前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呈加重态势,对秋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及时采取了防控措施,灾情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不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粮食物流行业研究员刘瑞柏表示,历年来,除了自然灾害引发的粮食减产,我国还面对着由人口数量决定的粮食需求刚性大,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一直存在。同时,生产地域的不均衡导致了国内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脱节,这使及时、稳定的粮食流通显得十分必要。而发展粮食现代化物流不但有助于粮食市场供应,还有助于稳定粮食价格。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为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将粮食生产、收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的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物流体系。

  实际上,早在建国初期,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国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粮食的生产、收购、运输、保管和销售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加入WTO以后,为适应新形势,国内粮食行业开始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除国家掌握的中央储备粮源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地方储备粮源外,订购粮食逐步放开,并最终完全走向市场,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粮食物流体系。不过,离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粮食物流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国内要实现现代粮食物流还有四道坎急需跨过。

  首先,国内仓储设施不能适应散粮接卸的需要。

  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几次较大规模的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我国粮食仓储体系基本形成,粮食储存仓容不足、设施落后的问题得到缓解,粮食仓储条件大为改善,但对于粮食物流过程至关重要的中转仓储能力总体不足且严重不平衡。

  国内中转功能强的立筒库和浅圆仓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东南沿海主销区中转设施(含仓容)严重缺乏,现有设施利用不充分。东南沿海7省、区、市原粮流入量占全国流入总量的48%,但接收能力只占9.5%,中转能力只占4.5%。港口压船、粮库压车现象普遍发生。

  其次,是运输方式落后,专业化运输工具短缺。

  全国85%的粮食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整个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而现行铁路粮食运输工具一般为敞车、棚车,不适应散装化、集装化运输的要求。散装粮专用火车效率高但数量少,且受运力、体制限制仅能在东北地区配置。公路运输主要依靠社会通用车辆,专用、高效的散装粮汽车很少。南方虽然水系丰富,但缺乏定型、功能完备的散装粮驳船和配套装卸设备。

  再有,装卸自动化水平低,作业效率低下。

  绝大部分粮食的装卸仍采用传统肩挑背扛的人工搬倒装卸方式。包装粮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很难实现快速调运、装卸,作业效率低下,成本很高。

  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发展粮食散装化。散装化要求粮食不经过任何包装,使用专门的仓库、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作业,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各个环节的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少在途运输和装卸时间。据调查,东北地区的粮食收纳库每接收、发运1吨玉米,包装粮方式比散装粮方式多发生费用18.6元。

  最后,是组织化程度低。

  国内物流资源分散,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东北作为我国产粮大区,粮食发运人多、户年均发运量低,不能满足运输部门整列、整船发运的要求,影响运输效率的提高。不过随着各地粮食物流园的相继落成,上述情况有望得到解决。

  前瞻产业研究院粮食物流行业研究员刘瑞柏指出,由于粮食物流的相对落后,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量达500亿斤。而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2011年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其总产量也不过407.4亿斤。年损耗500亿斤粮食,意味着每年有一个多黑龙江农垦区的粮食产量消耗于无形,还相当于1.47亿人一年的口粮,折合经济损失在3000亿元以上。

  推动中国粮食物流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1月17日,我国国家粮食局公布《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合计投资118亿元建设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不含土地费用)。其中,“北粮南运”通道建设投资68亿元,其他100个物流节点项目建设投资40亿元,剩下10亿元将投入建设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除此以外,还将投资173亿元进行粮油仓储烘干设施建设,90亿元用于仓房维修改造,98亿元用于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加上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初步测算总投资479亿元(不含土地费用)。

  目前,各地政府纷纷制定了地方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为中国粮食物流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政策支持,各地方的粮食物流实现了有规划的快速发展,粮食现代化物流发展前景无限。

  前瞻产业研究院粮食物流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计,到2015年全国粮食总流通量将增加到2.8亿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通量1.4亿吨;进出口量达到4500万吨。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可以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区的衔接,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