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资金困局理应引起银行警醒

2012-8-11 9:5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筵本报记者 李协商
    尽管上海地区多家银行已经承诺增加钢贸行业的信贷支持,但是相较于1600亿元的资金规模,这种安抚的表态也只能从情绪上对钢贸商予以慰藉,现实的钢贸信贷危机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形成当前的钢贸资金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点燃事态的导火索,也有钢贸行业长期形成的窠臼;既有钢贸行业自身野蛮扩张的蒙昧,也有银行监管的疏忽;既有宏观经济周期的调整,也有银行对政策执行的武断。当舆论的口径对钢贸商一致声讨的时候,银行显然也需要自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美玉在盒子中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看守人员的失职。
    空单质押、重复质押、虚假骗贷,这些对钢贸行业的乱象指责,恰恰反映了银行监管的缺位。对于关乎行业生态健康的问题,银行应采取零容忍,哪怕微小的瑕疵,也要予以重处。而现实的情况是,银行对这些劣迹行为并非没有觉察,放任、纵容、听之任之成为银行的习惯做法。
    这种监管缺位,既有机制体制的原因,也有利益的驱使。监管缺位,导致个别钢贸企业肆无忌惮,最终带来的后果是对无辜企业的连带,市场整体利益的受损。
    此外,银行在本轮钢贸资金危机的做法也遭到众多钢贸人的腹诽。这些年银行依靠钢贸行业的大型市场、担保公司快速发展了业务,赚得盆满钵溢。根据统计,按去年上海地区钢贸行业银行融资1600亿元规模的平均成本的15%计算,银行每年有将近250亿元进账。但是当危机来临时,银行却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
    促成本轮钢贸资金危机的导火索是——李国清跑路事件。事件经过舆论发酵之后,钢贸行业成为众矢之的,钢贸行业信誉也遭到全民消费。
    基于此,一场跑路个案演变成为对一个行业的讨伐和打压。钢贸行业十几年建立的诚信联保系统受到严重冲击,银行对钢贸行业采取了收贷“一刀切”的政策。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银行能做的只有锦上添花,从来没有雪中送炭。”这是外界对银行在本轮钢贸资金危机中的评价。
    诚然,在经过双方的一系列沟通之后,银行已经释放出众多积极的信号,但是银行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以及创新能力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钢铁物流需求。
    当前国内银行并没有充分认识物流金融的理念以及作用。成功的物流金融产品能将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企业也能够做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加速了物流和资金流的高速运转。但是,此时的钢贸资金困局恰恰从侧面暴露了国内银行物流金融产品匮乏。
    目前物流金融在国内还处于刚刚兴起的过程中,谁能够领先介入物流金融,谁就能够率先抢占先机。个别银行在本轮钢贸资金困局缺少人性化的做法已经让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掉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