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转移”战略 加快转型升级

2012-7-23 10:18:00 来源:梅州日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7月20日下午,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梅州 “双转移”工作情况汇报。省委书记汪洋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等省领导参加了会议;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市长谭君铁等列席会议并汇报工作。 
  会议认为,近年来,梅州注重打基础、优环境、强产业,在依托资源优势、做大特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经济快速发展 , “双转移”成效明显,为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发展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指出,梅州“双转移”工作还存在配套环境不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偏低、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会议强调,梅州是我省的山区市。山区“双转移”要加快推进,但不可急功近利。要在充分用好山区市生态环境优越、土地成本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在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不断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会议强调,梅州是我省的生态屏障,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始终如一地走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道路,产业转移决不能搞成污染转移,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的高速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产业转移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着力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保 “三同时”制度,加快完善产业转移工业园污染设施运营监管的政策措施,健全监管机制,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入。加大江河、湖泊和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精致高效农业,鼓励园区和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考核,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朱泽君在汇报时说,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 “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决策部署,按照汪洋书记对梅州提出 “扎扎实实抓好 ‘双转移’,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大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指示精神,以及朱小丹省长 “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两化融合,努力提升梅州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力”的要求,抢抓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的重要机遇,坚持把“双转移”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特色宜居城乡相结合,与扶贫开发 “双到”、促进农民耕山致富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至今年6月,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7亿元,开发面积10.8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128个,建成投产项目81个、投资额180.27亿元;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69亿元,比增50.39%;解决劳动就业15217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5%。2008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城乡劳动力44.7万人,新增转移就业55.8万人,其中转移到珠三角地区23.68万人。自实施 “双转移”和扶贫开发 “双到”以来,是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群众得实惠最多、幸福感最高的时期,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时期。我市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实施 “双转移”的战略是十分正确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扩容提质,筑巢引凤,努力提升产业转移承载力。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一是全力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围绕“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定位,利用广州技术、人才等优势,用好10亿元省竞争性扶持资金和广州3.65亿元帮扶资金,加快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引进了碧桂园投资10亿元建设四星级酒店和优质生活社区,大力推进畲江中心镇学校、路桥、水电、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吸引了伊利集团、正源华茶、泰合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加快建设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鼓励有条件发展工业的县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办好一个特色工业园区。二是努力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着力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整体策划推介“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着力培育休闲度假、保健养生、农耕体验、婚庆服务、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2011年以来,共引进了文化、旅游及精致高效农业项目285个,投资总额达733.14亿元,其中旅游、文化项目135个,投资总额418.2亿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132.67万人、旅游总收入116.2亿元,分别比增51.6% 和59.53%,其中过夜客占67%,人均消费达700元。
  (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梅州作为欠发达的山区更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才有后发优势。一是大力实施 “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发挥梅州侨乡和外出乡贤多的优势,鼓励引导海内外乡贤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支援等形式回乡创业,去年以来全市引进大百汇、紫晶光电、威而信、赛翡蓝宝石等121个乡贤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511.81亿元,其中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的有21家,投资总额76.68亿元,占整个园区的36% 。 二是策划设立 “园中园”,推进产业集群转移,降低企业的物流与配套成本。引进广汽集团打造以五羊摩托为龙头的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与广晟集团共建南方科技稀土产业园,着力推动稀土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形成 “北有包头、南有梅州”的稀土产业发展格局。引进四川科伦集团发展生物制药与物流产业链。引进珠江啤酒集团建设区域啤酒酿造中心,首期年产20万吨的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通过产业集群转移更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三是依托优势资源,着力引进优质项目。主动策划项目抓招商,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龙头项目。今年以来,引进了飞利浦和三菱重工2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客家文化基地、影视文化基地、养生谷等一批重点项目。四是以招才引智带动招商引资。出台《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帮助解决住房、医保、科研及子女就读等问题,既为引进、留住人才创造条件,又为产业发展带来商机。近年来,仅园区就引进高级技能人才487名,专业技术人才980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以高薪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文化旅游特色区投资开发公司职业经理人,也为梅州发展文化旅游带来新理念、新项目和新市场。实践证明,引进高素质人才更有利搞旺一方产业。
  (三)创新机制,共建共享,不断增强产业转移的内生动力。一是探索穗梅帮扶合作新模式。广州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十分重视对口帮扶梅州和“双转移”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梅州考察指导,不断完善共建机制,选派优秀干部驻梅抓落实。近年来,五羊摩托、珠江啤酒等18家广州企业先后落户园区,投资总额70.23亿元,占园区企业投资的38.96%,既推动了梅州转型升级,又促进了广州“腾笼换鸟”。共同举办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会,把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名茶等名优特产推向广州市场,既让广州市民共享绿色有机健康食品,又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建立市县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各县(市、区)招商的积极性。由市筑巢、市县共同引凤,凡县(市、区)引进的项目落户园区,税收按6∶4分成,既调动了各县(市、区)积极性,又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避免了“满山放羊”办工业和污染环境现象。2008年以来,各县(市、区)共为园区引进项目21个、投资总额28.02亿元。三是营造崇商重企环境。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和企业家,与清华、北大、中央党校、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建立培训平台,先后就文化旅游、精致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与城乡建设举办76期培训班达3800人次。另一方面全面整治机关作风,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治庸治懒治赌,严查“卡拿压要”歪风。成立市、县行政服务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同时,借力“三打两建”大行动,斩链拆伞,打破利益寻租格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泛开展“修路种树搞卫生、创先争优比奉献”主题活动,营造安商、亲商的良好氛围。
  (四)产城联动,城乡互动,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以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产城联动发展。一方面,着力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梅州城区副中心,一手抓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一手抓所在地镇区公共服务,努力建设15万人口的工业园区、生态新城。严格把好环保关,严防污染项目转移梅州。宁可发展慢一步,也不能急功近利,为了求得一时的发展而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按照汪洋书记“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着力建设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后花园,长短结合,科学规划,务实推进,建设幸福城区、美丽乡村,以优美环境吸引投资、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重点抓好梅州城区和各县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引进碧桂园、海航集团、南方传媒、创鸿集团等一批大企业推动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和客家特色乡村城乡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七星伴月”发展格局。
  (五)统筹城乡,培训就业,大力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转移。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增强培训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当年应届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等新成长劳动力全员免费培训、全员转移就业 “两全”工程;开展 “三千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在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精致高效农业中,组织3000名有初级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实行高技能提升培训。与省直部门共建职教基地,集中办好5所万人、6所五千人的技工院校,建成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坚持 “企业招工”和“学校招生”联动,全市职业教育规模三年间翻了一番,在校生达8.4万人。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劳动力市场,主动对接广州、深圳等转移就业重点地区,建立19个劳动力接收基地,培训农民、组织农民有序转移就业。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及叶帅故园、桥溪古韵等旅游景区,着力培育中小微等民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就地解决就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提高农民素质,也为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腾出空间。全市技能人才从2008 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48.3万人,转移到珠三角就业人数23.6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6.1亿多元,2011年人均年工资收入2.2万元。
  朱泽君说,几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 , “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从中得益良多:一是有力推动了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双转移”促进了我市经济加速赶超进位、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分别增长14.5%和13.2%。二是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 “双转移”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缩小了我市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了我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成为人民增收致富、共享成果的过程,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三是有力推动了干部群众观念更新、知识转型和能力提升。 “双转移”不仅转来了好项目和好产业,还转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先进理念,锻炼了干部,增强了干部群众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朱泽君也汇报了我市 “双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交通条件亟待改善,人才缺乏,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急需扩园,龙头企业少、承接产业转移层次低,城区亟待扩容提质等。
  就下一步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市 “双转移”取得更大成效,朱泽君汇报了五点打算。
  一是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一园”就是全力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电子等新兴产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两特”,一是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聚集区。发挥山水人文优势,转化交通区位劣势,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牵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二是建设特色宜居城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着力建设森林里的花园城市,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一精”就是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专题研究做好耕山致富文章,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总之,梅州的发展不急不行,太急也不行,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长短结合,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稳中求进促增长,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千方百计改善交通条件,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路通财通”。实施 “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关键是交通要先到。我们要重点抓好 “两高一场”建设,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梅州至惠州高铁)已列入国家 “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我们正在全力跟进。积极推进畲华(梅县畲江-五华华阳)高速公路建设,力争3小时抵达广州和深圳。着力规划建设梅州至丰顺新区快速通道,力争融入揭潮汕1小时经济圈。规划建设梅州到福建漳州的高速公路,力争2.5小时融入厦(门)漳(州)泉 (州)等海西区。梅县机场力争多开航班、多开航线。
  三是借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强势,高起点规划建设丰顺新区。我们不能 “等靠要”而错失良机,要主动作为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挥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已开通和厦深高铁揭阳中心站即将开通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激活丰顺丰富温泉及山水人文资源,抢占周边2300万人和海内外1200多万华侨的市场,高起点规划建设丰顺新区,重点建设国际温泉城、空港高科技与物流产业园区和八乡山生态旅游区,致力打造幸福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区、高新技术产业与物流的集聚区、客潮文化融汇区和汕潮揭后花园。
  四是变被动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动择优招商引资,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坚持以质取胜,力争绿色增长,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生产力骨干项目,主动吃透政策,研究对策,脚踏实地,因地制宜,谋划项目,创造条件,主动招商。一方面深入实施 “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加强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着力发展旅游度假、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精致农业、养生养老、绿色能源等六大产业,力争引进一批优质项目,以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
  五是扎实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城乡劳动力高水平有序转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技能培训方式,深入实施新成长劳动力“两全”工程,加强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劳动部门、大企业的对接,大规模组织城乡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动梅州由劳动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实施高素质人才 “千人计划”,创新举措促进智力资源向山区转移,超常规引进硕士、博士、副高以上职称人才,强力推进产业发展与特色城乡建设。
  谭君铁做了补充汇报,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省里对近年来的 “双转移”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梳理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先进理念,全面推动下一步的 “双转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二是希望省里出台鼓励各地积极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双转移”的巨大效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