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民“逆向思维”

2012-5-24 10:4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张传发
    5月已过去一半,河北赵县,中国产梨大县,耕地上三分之一的民众陷入焦急中。赵县林业局副局长张立宁日前称,这里依然有大量梨果待销……“都是贪嘛,想等更高的价格,错过了最佳销售时间。”刘现辉并不避讳谈亏本原因,“如果在去年,这些存货早卖光了”。果农售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采摘后马上销售,另一种则将梨果囤积到冷库,等价格合适再出手。2010年赵县梨果获大丰收,大部分果农采取了采摘后即销售的方式。小部分果农将梨果囤积,2011年5月左右,全国出现大范围梨果供不应求,赵县雪花梨价格因此暴涨,雪花梨售价曾达每箱70元。这年,有果农因囤积卖高价收入超百万元(据5月16日《新京报》报道)。
    梨还是那个梨。去年5月每箱曾卖到70元,今年5月只卖20多元,且眼下 “天气转热+时令水果上市”,10万吨雪花梨若再卖不出,将输得更惨!俗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在此,笔者建议,赵县人民政府应该引导果农树立“逆向思维”的市场观念。
    其实,何止是赵县的梨,还有很多地方的瓜果蔬菜,甚至于棉花等大宗经济作物,往往也是 “去年赚,今年赔”。
    千百年来,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组织生产与销售,而农民朋友长年 “脸朝黄土背朝天”,且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也很有限,他们 “今年种什么,往往只凭上一年的经验”。 “上一年”,雪花梨因供不应求而囤积,结果, “有果农因囤积卖高价收入超百万”;于是乎,“下一年”,同样也来个 “囤积”。所以,凭经验种地,也便见怪不怪了。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 “供求关系”。 “物以稀为贵”,往往对应的是 “物以多为践”。小农经济环境下,由于 “凭经验产销”,也往往有 “大小年”之分,即上年 “供大于求”,下年便 “供不应求”,其实,与之相对应思想观念还是 “刻舟求剑”。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去年什么 “物以稀为贵”,今年要想 “多产多销”,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种商品 “贵”起来,生产者会“蜂拥而上”,随之,必然 “其价大跌”;反观之,去年 “物以多为践”,今年或许很多人不敢 “贸然前行”,结果,或因 “供不应求”而让一些人又 “大赚一把”。 “潮起又潮落”,市场经济,最忌 “跟风”和 “随大流”。
    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引导农民 “逆市场潮流而产+逆市场潮流而销”,即要有 “逆向思维”。首先,面对 “过去”,或成功,或失败,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地方政府官员要与农民朋友或 “促膝谈心”,或召开座谈会,或发送 “致农民朋友一封信”,与大家一道动动脑筋,分析分析“得失所在”;接下来,面向 “未来”,该产什么,如何组织销售?也要冷静思考未来的市场将会有何种 “供求状况”?
    当然,“逆向思维”的“大前提”是“面向市场”。换言之,于生产之前,于销售之前,地方政府应引导农民朋友多跑农贸市场,多跑大型食品超市,以求“农超对接”,以求“以销定产”,以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