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装备制造 探求升级之道

2012-3-25 14:1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张艳
    2012年全国“两会”大幕虽然已经落下,但代表委员们围绕经济发展热点的讨论却依然高涨。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建言献策,令人印象深刻。
坚持自主创新 致力发展高端
    作为工程机械行业新军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将目光聚焦在了打造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他认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近十年来,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业化初期的需求暴发式增长期即将过去。尤其去年以来,国内机械工业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深化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随着各行业科学发展步伐的加快,对装备水平、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者,相对于国际上低迷的经济局势,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较为强劲,也使发达国家企业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占。
    因此,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继续加强在技术提升、品质优化方面的努力,打造中国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品牌。他希望国家能为尚在发展初期的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鼓励、支持与帮助,将打造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使自主品牌能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而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也期待政府能够加大对行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他说,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尤其是加大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先企业的支持,尤为重要。
    向文波认为,行业领先企业的水平代表了国家整个行业的水平,加大对领军企业的支持,有利于提高创新成果,避免重复投入。此外,向文波还呼吁政府支持或帮助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走出去”。
    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对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工程机械企业转型正当时,应该鼓励企业积极实践“走出去”战略。他说,“走出去”战略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必将有效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为此,他希望国家加强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支持,增强国内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王晓华说,眼下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而言,是个“内调结构、外抓国际化,内外兼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绝好时机。面对2012年更加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国有企业或将面临更大困难和挑战。他认为,企业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停止粗放的规模扩张,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升内涵、苦练内功,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创造推动自身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中小企业“减负”
    今年“两会”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颇受重视。其中,中小制造企业更成为关注的焦点。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制造业增长却在持续放缓,特别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利润严重下滑,亏损面日趋扩大。据统计,我国的中低端制造企业,去年的经营成本比前年增加了近30%,而产品的价格并没有相应的上升。
    对此,一些代表委员也纷纷呼吁,要为中小制造企业“减负”,并为其未来发展开出了“药方”。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表示,中小制造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自强自立,要心无旁骛干实业,坚定不移促转型,依靠做专做精做特,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企业共克时艰。
    全国人大代表涂建华也认为,目前,为制造企业“减负”已经迫在眉睫,刚性的政策调控应竭力营造“实业致富、技术创新发明致富”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生态,为营造“实体创富的社会氛围”提供必要的行政条件。他建议:积极吸取并借鉴英、美、德、日制造业在相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注重民间力量对制造业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为此,他还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例如,真正做到对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少取多予”,通过减税、减费、减负、取消不合理的税(费)项设置,构建财税支持体系,让制造企业“休养生息”;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难、代价高的普遍问题,建立专门的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民间资本和国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运营通道等。
    全国政协委员王永正则认为,尽管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还是太笼统,企业真正能受惠的微乎其微。他建议:政府应该扶持这个阶层,“比如按规模设几个档,100万元以下的怎么扶持,1000万元以下的怎么扶持,而不要挑三拣四,人为地设限,进行种种审批,这样容易滋生腐败”。而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建议,以财税优惠政策减轻生产型中小企业的负担,建立专门的法律体系保障这些企业的权益,设立专门政府机构支持生产型中小企业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