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以港强市组合大港呼之欲出

2012-2-7 10:5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以港强市,组合大港呼之欲出 
  潮起连云,江海涌动。去年,连云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港强市、做大引擎,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增强龙头带动效应,打牢率先发展新支撑的战略目标,连云港港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根据规划,连云港港将顺应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码头专业化趋势,加快建设枢纽大港、干线大港、组合大港,基本建成以港口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深水大港建设。按照“提升主港、拓展两翼”的组合大港建设思路,全面加快主体港区、徐圩港区、赣榆港区、灌河港区建设。主港区建成30万吨级航道、北疏港道路和大堤作业区、墟沟作业区、旗台作业区等一批专业泊位,开工建设大堤作业区二期工程。徐圩港区建成10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一批适应临港大工业需要的专业泊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将航道浚深至30万吨级。赣榆港区依托临港工业起步,建成5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10万吨级航道。灌河港区完成拦门沙治理一期工程,建成2万吨级航道和一批通用散杂货泊位,开工建设拦门沙整治二期工程。 
  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积极拓展海陆双向腹地,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船舶公司、国际贸易企业的战略合作,吸引船舶增加挂靠,增辟内外贸航线、航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港口快速上量增效。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内陆腹地,加快建设连云港集装箱运输中心,实现集装箱场站苏北及中西部地区重要物流节点全覆盖。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和中亚国家的合作,加快“无水港”和各类物流网点布局。扩大铁水联运、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推动港口从“装卸堆储”初级加工向商贸保税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初步建立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大宗商品公共交易平台。推进航运服务集聚区和现代航运交易中心建设,引领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 
  今后一段时期,连云港港将以港口为节点,运用物流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理论,实施“货、船、路、港”联动开发,加快港口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货源市场方面,扩大煤炭、焦炭、矿石、木材等份额;依托“五定”班列、发挥“绿色通道”政策优势,吸引更多适箱货源。在航运市场方面,争取班轮公司制定未来三年在连运力投入计划并共拓货源市场来逐步加密航线航班。在集疏市场方面,携手铁路部门构建2500车装卸车能力,并继续增开至洛阳、兰州以及过境的“五定班列”;不断扩大公路物流和水水中转规模,加速货物周转。在功能延伸方面,实施内陆“无水港”建设战略规划,加快兰州、郑州、成都、乌鲁木齐、霍尔果斯乃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场站的研究及布设,不断完善以电子口岸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平台并与口岸查验单位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优化海港与内陆的循环物流服务。在特色市场方面,借助物流服务品牌,加快推进煤炭储运中心、国际粮食物流中心、木材物流加工中心,加速培育焦炭、油品等贸易市场,提高货源稳定性。在工程建设方面,投产运营30万吨级矿石码头、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建成氧化铝、散化肥、液体散货等泊位,东、南疏港公路全线通车,铁路运输实现电气化,内河疏港航道和内河码头初具规模,发挥临港功能,争取国家、省在石化产业、保税港区、木材检疫及加工区、钢铁产业等项目申报的支持,并跟进项目的储备及开发,同时配合地方引进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冶炼加工等项目,助推临港地区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铁水联运,横跨欧亚促进融合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拥有陇海兰新线沿线广泛的中西部经济腹地,使连云港港具有得天独厚的铁水联运优势。“新亚欧大陆桥”一直是连云港港的一个国际品牌,目前,连云港港是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最大承运港,承担了我国境内90%左右的陆桥过境箱量。 
  围绕“铁水联运”,连云港港以集装箱班列为载体,打造以“精品班列”为品牌的铁路运输网络。目前连云港港已开通至郑州、西安、成都、阿拉山口、陶家寨、西宁、银川、侯马、无锡等国内班列和至阿拉木图、莫斯科2条国际班列,其中连云港港至阿拉山口班列被铁道部定为精品班列和示范班列。铁路和航运的无缝对接,使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4301公里的实际运行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现在的4.58天。 
  去年10月,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在连云港港召开铁水联运现场推进会,并将连云港至阿拉山口五定班列作为铁道部示范项目,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铁水联运重要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第一港的地位。目前,港口又相继开通了阿拉山口过境运输的东行国际班列,和连云港至新疆霍尔果斯、喀什的直通班列,进一步加大对中亚、欧洲国家的辐射作用。 
  当前,连云港港铁水联运已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在提升港口接卸中转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从陆地、沿海、海上三方拓展覆盖面更大、辐射更远的经济腹地,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新亚欧大陆桥”这一重要经济资源,连云港港确定了进一步促进陆桥经济发展的战略,在开发深浅源腹地的同时,积极对接海外市场。连云港港先后与爱沙尼亚塔林港、北帕尔迪斯基港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货物的对流,打通新亚欧大陆桥北翼通道,从而全面对接俄罗斯及北欧市场。连云港港,作为以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为特色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最大的集装箱铁水联运承运港,正以它空间跨度最长、运量最大、影响最广的特点,在促进东中西融合发展,促进东北亚、中亚和欧洲融入世界贸易大循环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岸电,科技引领绿色港航 
  自2010年开始,连云港港联合船公司开始岸电项目的攻关研制,先后攻克船用岸电变压、变频、不间断供电、操作便捷等技术难题。在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两次岸电研讨会上,连云港港的岸电系统以“一个接口、高压上船、船港分离、不间断供电”的特点,在全国众家港口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专家和交通部的共同认可。去年11月24日,连云港港船用岸电系统因技术先进、操作简便,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低碳环保节能项目,受到交通运输部的青睐,被作为唯一代表推荐参加北京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展会期间,国务院领导亲临展台并对项目研制成功表示祝贺;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江苏省等领导寄望该项目,要求加快推进研发进度。 
  2011年11月10日,连云港港被列为交通运输部2011年节能减排唯一岸电项目以奖代补资金669万元已由财政部划拨到位。 
  2011年,连云港岸点项目亮相亚欧交通部长会议,受到世界各国港口的广泛关注,并应邀赴德国进行了交流。 
  作为一项新技术和新产业,掌握船舶靠港接岸电技术领先优势,不但能引领行业的风尚,同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了解,船舶发电机能耗高、污染大,而使用岸电不但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而且船东还可以至少节约靠岸成本20%。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水运国,去年沿海港口到港船舶总排碳量超过1000万吨。以连云港港为例,港口日平均靠泊船舶21艘,使用辅机发电,二氧化碳排量超过港口自有25艘船舶,1025辆流动机械的总排量。而采用接岸电技术后,由于靠泊船舶不再使用燃油提供能源,因此船舶对港口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至零,港口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19179吨,硫化物2077吨,氮氧化物2825吨。 
  当前,连云港港正在通过与船级社、船公司合作,加快在技术和市场层面的推进。目前已得到了中国专利局10项专利技术的批复。 
  2011年2月18日,连云港岸电取得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岸电方案认可声明书”,可以进入产品制造、应用、推广阶段。目前已完成了“富强中国”、“神华501”轮的岸电工程项目,并且取得了CCS证书。它表明连云港港的岸电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产业上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也为将来在国内外推广岸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连云港岸电技术已基本完成了提升为中国标准的过程。不久,在各方的推动下,将努力把中国岸电标准上升为世界标准。 
  “两化融合”,节能减排领跑全国 
  去年,连云港港在全国128家入围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全国首批60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由于“信息化平台工作较好,节能减排列港口前列”,连云港港作为全国唯一港口企业入选。 
  近年来,连云港港一方面积极着手港口设备的节能改造,另一方面港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通过信息化提高港口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从源头到过程的全流程能耗控制,并逐步形成了一套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的、富有特色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港口发展新模式。这些信息化成果的产生,为港口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信息化与港口产业“两化”的融合,打下了坚实地基础,为港口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显着地直接和间接的效益。 
  通过信息化,显着加强了包括船舶进出港调度、船舶AIS自动识别、车辆自动识别等生产过程的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浪费。目前,船舶在港综合停时价降幅度平均在8%左右,剔除设备数量增加性能提高等因素,根据测算,信息化贡献应在5%以上,仅去年信息化应用就为港口新增利润900万元。同时,通过AIS船舶动态监控系统,优化拖轮进出港路线,缩短作业时间,并解决了拖轮接送引航员靠高频电话确定目标船的问题,仅此两项,就为港口节省燃油712吨,约合人民币497万元。 
  利用信息系统,通过对码头生产的能源消耗进行后续分析,制定合理、科学的能源消耗指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连续几年,全港综合单耗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节约标煤1942吨,约合人民币640万元。不仅如此,在港口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信息化也为客户带来了高附加值的服务,取得了可观地经济效益。在未应用信息化之前,船舶联检工作,由于口岸查验机构无法准确获得船舶抵泊时间,基本每条进港船都出现人等船或船等人的现象,船舶在港时间增加,使用船舶监控系统后,现在每船进港等待检验时间平均下降0.8小时,按2009年全港到达船舶计算,全年可节油2930吨,可为船公司产生直接效益2050万元。 
  “内河航运”,低碳发展绿色转型 
  硬件条件的改变为港口经济发展,尤其是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前,港口集疏运体系只能依靠铁路,公路和水路无法确保通行,大大降低了货物流转速度。已经贯通的通榆运河将连接京杭运河、淮河、长江主航道,形成以连云港港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珠三角,通江达海的水陆联运体系。这种低碳、无污染、低成本的内河航运体系,已成为连云港港集疏运体系的一大亮点。 
  内河航运具有污染轻、能耗小、占地少、成本低、运能大的比较优势,具有鲜明的低碳性,是典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据测算,内河水运货物周转量能耗仅为每亿吨公里790吨标准煤,相当于铁路的69%、公路的16%。 
  近年来,连云港港作为海铁联运的枢纽、综合运输体系的节点,把发展内河航运作为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港口综合竞争力。当前,连云港港抓住省市建设通榆运河、完善“一纵三横”疏港航道等良好契机,并着眼于港口、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品牌资源的高效利用,在主体港区后方22平方公里的中云台物流园区内,依托东疏港通道、毗邻保税物流中心,及时启动51个500—1000吨级内河泊位及疏港航道的规划建设,通过通榆运河实现港口与京杭运河、长江水道的连接,借助密集的内河水道,实现连云港与经济腹地的紧密对接,加快形成沟通海外、连接华东的区域现代物流网。目前,连云港内河疏港航道Ⅰ标段和6个泊位已经建成投产,二期工程中的29个泊位水工主体也将完成。 
  连云港港内河航运的发展,在进一步提升港口功能,完善沿海地区集疏运体系,更好地发挥港口对苏北、苏中经济腹地辐射作用的同时,也为自身低碳航运的发展,加上了一颗重重的砝码。 
  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连云港人的光荣使命,也是连云港人的共同期待。他们正在高扬“三创三先”大旗,咬定目标,不畏艰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提速建设亿吨强港而合力奋斗。 
  潮起连云涌江海,强港崛起在东方。风帆高扬的连云港港,正像一艘全速航行的巨轮,用“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加快转型升级,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加大马力,全速前进,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