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同配送”之路

2012-2-5 0:5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张签名
    众所周知,制约城市物流发展的不是城市之间的专线运输,而是市内配送。即所谓的 “最后一公里”,也就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末端配送。
    城市末端配送的特点是: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随机性、时效性、投递范围广、投递节点分布复杂,对于成本的控制难以精确把握。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中小物流配送企业来说,要求门对门、点对点快递商品的配送服务。而由于放射状作业点众多,难以适应分布式配送/揽收业务需求,亦无法开展低附加值的配送/揽收业务。
    此外,由于现阶段城市交通管制的严苛,快递车辆在城区活动很难,许多快递企业往往要通过 “客货混装”、私自拆改客车座位等方式才能运递快件商品。即便如此,也属于违法快递车辆。快递司机惧怕交警查处,往往引发超速、非法绕道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车辆屡屡被查扣,从而造成快递商品被扣、滞留、积压、延误。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各地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笔者以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恐怕还是要走 “共同配送”的道路。
    这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前头。去年以来,北京市建立了首批与快递公司和电子商务网站合作的15个物流 “共同配送”站点,并提出 “最后100米”的服务宗旨。这15个站点相当于15个 “社区收发室”。至于 “最后100米”是什么意思?走进 “收发室”一看就明白了:几个大铁筐里面装满了来自各家快递公司的大大小小的包裹,铁筐上面贴着附近小区的名称。快递公司把邮件和商品送到 “共同配送”站点,工作人员按照小区归类,统一配送上门。为适应电商网购的发展趋势,“收发室”里集中了包括京东商城等很多大型电商网店的自提业务。如果是网购自提,顾客不用再跑远路到网站的自提点,在此取货就成。
    据 《北京日报》报道,目前,这15家 “社区收发室”已覆盖100个社区、服务13.2万余户居民,接入了快递、电子商务、食品配送等末端配送业务。试运营以来,日业务量已达上万件。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每个配送网点负责半径1公里之内的社区配送,距离近,用电动自行车送货即可,既减少了交通拥堵,还提高了配送效率。
    由此可见,城市配送堵在最后一公里乃至 “最后100米”的难题并非不能解决,也不是只能靠政府解决,但政府和协会必须出面牵头组织并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作为电商和物流配送企业则更是责无旁贷。据笔者了解,上海目前正在探索实施的 “物流超市”,就类似于“社区收发室”。所不同的是, “社区收发室”在这里变成了 “物流超市”的众多连锁店,不仅更具有品牌效应,而且由于使用了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地提出了 “天网地网”相结合的理念,更便于统一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虽然这种模式如今尚在试验阶段,理念上有些超前,但其发展前景令业内看好。因为,相较于 “社区收发室”模式,这种 “物流超市”的模式,其服务范围可以从社区扩大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服务手段也将更加先进。
    也就是说,配和送这两大难题都可以解决,一石二鸟,岂不更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