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展多式联运的经验

2012-12-6 11:2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张俊勇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每年数以万亿吨的货物流入和流出美国境内,对交通运输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为此,美国把发展多式联运作为加速流通、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以及应对环境变化要求的重要举措。
    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陆地多式联运运输效率法案》,该法案提出要为构建美国全国范围的多式联运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各种运输之间的整合与衔接,消除运输节点上阻碍货物运转的瓶颈因素。1998年,美国签署了《21世纪运输公平法案》,从机制、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多式联运的发展。自此,美国交通部设置多式联运办公室,直接负责美国多式联运的发展。
    美国多式联运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交通运输的压力,在各种运输模式的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它们的综合优势成为美国上下重点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国一直担心本国的竞争力被他国所超越,始终把应对挑战作为国家战略来考量。美国认为通过发展多式联运来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为此,美国交通部对全国港口、机场、货站等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确定了全国517个物流节点,其中机场作为物流节点的数量达到99个。
    美国发展多式联运的经验做法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政府财力有限,也不可能大规模出资对物流节点进行改造。针对物流节点设施改造的一揽子融资计划出台。比如政府通过税收手段筹集专项建设资金,市场主体通过发行债券和贷款达到融资的目的,通过多种手段的应用,发挥了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各自优势,充分解决了融资问题。
    美国长滩港是亚洲到北美的贸易门户,大批货物在此集散。由于铁路、公路、港口之间道路和设施不匹配,对多式联运带来很大障碍。为解决港站、货场、集散站等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美国兴建了Alameda工程,该工程修造了立体化的货运通道,通过货运火车入地直通港口码头工程,不仅使得铁海联运得以无缝衔接的实现,也大大缓解了港口公路交通的堵塞问题,使运输成本、装卸作业成本和在港时间大大降低,也减少了城市噪音,提高了服务质量。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之间投资和贸易机会逐渐更多。为充分发挥铁路运输在跨境贸易上远距离运输的优势,美国有关部门在货运列车出发前进行预检和封装,通过技术手段对货物进行全程跟踪,此举简化了海关手续,极大地缩短了货物在途时间,确实实现了自由贸易区内的“门到门”服务。
    除了物流基础设施节点之间的完善,美国物流部门加强了对IT技术的应用,通过一些示范性项目,逐步在全行业进行大规模推广。充分利用智能系统架构和标准化,比如GIS、物联网等加强货物的识别,确保运输模式之间转换的兼容性,达到了对货物全程跟踪和安全控制的目的和效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