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中国成立60年交通发展成就

2011-4-9 12:4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俯瞰1949年的安徽,800里皖江和430公里淮河没有一座大桥。60年后的今天,3座大桥飞越皖江,12道飞虹横跨淮河,安徽真正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人们在全新的天地里互动交流。 
  正如桥梁沟通江河,一个个交通工程,打通了安徽腾飞的节点。高速公路从零起步,到今年底突破2500公里,重塑了城际交流的新时空。沙颍河、芜申运河整治工程,再现“千船竞发,桅帆林立”的“黄金水道”盛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千万农民告别泥泞,昂首迈进小康路…… 
  安徽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过渡带,也是沟通京、沪、宁的南北重要通道,为水陆交通之要津,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悠久。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秦朝大规模修筑驰道,汉唐以后陆上驿运已相当发达。近代交通始于二十世纪初叶,但发展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交通运输工作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进一步,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随着国家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富有创新精神的江淮交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敢走新路,勇破难题,甘当重任,安徽交通迈入快速、协调发展阶段,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史无前例大发展。 
  一是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前,安徽仅有公路2088公里,全省42个县不通公路,11个县虽有公路但晴通雨阻;且由于遭受战争破坏,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公路几乎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8827公里,是1949年的71倍。全面完成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安徽段的建设任务;公路密度达到106.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按照行政等级分,国道3241公里(含国道主干线677公里),省道8473公里,县乡及以下公路137113公里;其中国省干线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89%,居全国第6位。路网结构显著提升,整体通行能力显著增强。 
  1991年10月4日,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随后,又相继开工建设了合巢芜、安界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截止2008年底,全省通车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500公里,位居全国第九位。基本实现安徽高速公路东西向3小时过境、南北向6小时过境,合肥至十六个省辖市当日往返。 
  建国前,全省没有一条跨江、跨淮河大桥。1995年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我省境内400公里皖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到2008年,全省共有桥梁27362座,总长1088633延米;隧道87道52701延米。拥有长江大桥3座、淮河大桥12座,在建各1座,真正实现了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二是水运建设步伐全面提速。解放初期,尽管我省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省,水资源居全国第七位,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条件;但全省内河航道基本为原始和自然状态,1米深以上航道不足1100公里,水运多以木帆船为主,轮驳船仅有152艘,港埠设施简陋。到2008年,全省航道总里程达到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是建国初期的5.5倍。其中一级343公里,三级391公里,四级350公里,五级688公里,六级2527公里,七级707公里,七级以下590公里。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122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的五分之一。 
  2008年底,全省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港口吞吐量达到2.7亿吨,列全国内河水运第三位、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沿江l0OO吨级及以上泊位超过200个,港口数量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芜(湖)马(鞍山)组合港战略稳步推进,力争早日建成内陆省份首个亿吨大港。 
  三是农村公路民生工程取得新业绩。建国初期,我省农村公路基本为自然状态。自2003年以来,全省建成农村公路6.91万公里。2008年,省政府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列入18项民生工程之中,极大地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提升了农村公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135806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91.3%。在农村公路中,县道23941公里,乡道36240公里,村道75625公里。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为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9.8%、通畅率为82.5%。全省最后3个不通公路的乡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通上了沥青路。 
  二、运输保障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建国初期,全省拥有民用汽车403辆。到2008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到37.5万辆,增长了930倍。其中载客汽车7.99万辆,载货汽车26.87万辆,公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45092家,从业人员达到735502人;营运客车中,中高级客车1.35万辆,占客车总数的17.2%,省际班线中中高档客车已经超过83.9%;出租汽车46662辆,出租车公司222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安徽省交通集团汽运公司、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阜阳汽运集团公司、芜湖汽运输公司等四家公司相继取得一级客运企业资质。汽车维修业户达到7999家,综合性能检测站61个,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166所,汽车租赁业公司219家。全省危货运输企业212户,从业人员达13140人;运输车辆5382台,其中危货专用槽罐车3313台,厢式车795台,集装箱车64台,专用车辆比重高达77.5%。营运船舶由1949年的39.4万载重吨,发展到2008年的30518艘、142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达475吨,载重吨跃居全国内河前列,较1949年增长了36倍。民用航空从无到有,合肥、黄山机场共完成年旅客、货邮吞吐量275.3万人次和3.87吨,合肥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并实现扭亏为盈。 
  二是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83亿人公里、货运量8.2亿吨、货物周转量1166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8倍、21倍、8.6倍和26.3倍。合肥、黄山、芜湖、安庆等七个国家级城市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我省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建设,建成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哈尔滨-海口”安徽示范段示范通道。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的政策,切实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08年初,全省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全省交通系统共投入1.56亿元专项资金,应急设备4.8万台次,出动干部职工约60万人次,奋力夺取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面胜利。“5?12”四川汶川地区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交通系统及时启动预案,抢运抗震救灾物资。先后向灾区派出技术支援组和灾区桥梁安全检测组,投入资金1675万元,捐赠价值约800万元的公路抢修机械设备。投入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出色地完成了奥运火炬传递交通保障任务。选派14辆高档客车到京,历时40多天,共发车658台次,运送志愿者2.2万人次,切实做好奥运志愿者通勤运输服务。 
  四是农村客货运发展迅速。全省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504条,农村班车17333 辆,座位248186座,1340个乡镇100%通了班车,21700个行政村中通班车的行政村达到19681个,建制村班车通达率为96%。 
  三、依法行政和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60年来,我省交通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市场机制调控转变,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管理新机制。 
  一是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日趋成熟。随着安徽省港航监督局和船舶检验局,省公路局、省运管局和省客运出租车管理办公室,路政、运政、水上监管、港航、出租车等管理体制相继确立,各项管理手段日趋规范,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去年,国家实施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今年我省作为全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试点省份,自2月28日24时,全面停止了71个政府还贷二级及以上公路收费工作。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妥善做好改革涉及人员工作,并将一部分人员充实到路政、运政、安全监管和农村公路中去,切实发挥行业指导和监管作用。全省交通管理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管人、管事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上,管理有段也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转变,服务型机关已经形成。 
  二是依法行政取得重大成果。相继出台《安徽省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公路养路费征收和使用实施办法》、《安徽省道路管理运输条例》、《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和一批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交通行政执法规范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和路政网上审批和客运业务网上审批,并成功实现路政网上审批系统与交警双向数据对接。 
  三是交通运输市场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按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打破单一所有制的禁锢和交通部门包办公用运输的封闭状态,全面开放公路水运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公路运输经济结构。坚定推进政企分开,对系统内国有企业分步实施改制、分流,有力地推进了交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尤其是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省交通投资集团和省港航投资建设集团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的建立,逐步完善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交通筹融资体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金对交通发展的制约,有力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建设市场、筹融资市场、养护市场、机动车维修市场、驾培市场、客货运市场。 
  四是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编制交通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全省交通发展全局,使交通运输性凸显,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全省17个港口总体规划全部启动,其中,马鞍山港、巢湖港、宣城港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安庆港、蚌埠港、芜湖港已通过交通部组织的专家审查,其他港口的总体规划都进入审批阶段。出台了《安徽省“十一五”干线公路建设规划》、《安徽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等其他子规划,交通事业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五是工程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以健全、完善、落实工程质量四级监管体系为重点,狠抓重点工程和农村公路质量管理,高速公路实体质量稳中有升,水运重点工程状况良好,国省干线公路质量总体稳定,农村公路质量大幅提高。严把建设项目设计关、审批关、原材料关,规范招投标程序,加大检查频率和整改落实力度,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全面贯彻工程建设新理念,以黄塔(桃)路部级典型示范工程为契机,启动了创精品高速公路工程。交通工程建设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针对“村村通”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和质量监督力量薄弱等特点,逐渐探索和完善了“政府监督为主,群专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在全省聘请108名农村公路义务质量监督员,各地在村村通实施工程中,也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如邀请沿线村干部和群众参与监督水泥用量、测量混凝土厚度和宽度等。2008年,农村公路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2.1%,比2007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六是路政管理进一步深化。自2004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统一治理超限超载活动。在全省全面推行了计重收费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遏制车辆超限超载的现象,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全国人大代表和交通部的肯定。2006年以来,连续在全省开展以清除非公路标志、纠正错误指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公路集中整治活动”。开展了路政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初步建立路政评价指标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支持,全省17个省辖市均由市政府牵头开展路政达标县创建活动。2007年以来,加快固定治超站点建设,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超限超载常效机制,合六路等重点路段治超成果显著。 
  四、科技教育工作取得重大进步。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安徽交通就提出了“科教兴交”战略,积极运用最新规划成果,吸收最新设计理念,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集约利用土地,强化生态环保。在交通科技创新方面。相继取得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斜拉桥养管检测评估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了公路养护质量管理系统、桥梁结构分析综合程序,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太平湖公路大桥建设中应用的多项施工工艺和技术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技术,率先在全国采用信息技术开展计重收费,治理长期困扰交通事业的“双超”顽症;率先在全国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确定通村公路建设规模;率先利用互联网开展“村村通”工程建设计划的衔接工作。2008年,省厅安排科技专项资金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部省科技联合攻关项目“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锚碇新技术研究”通过部组织的验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 “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 信息化示范工程,完成长三角区域ETC示范工程车道建设和联调工作。多路径识别和交通通讯领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南北网实现联网收费。我省承担的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程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全省四级联网,合肥等市实现客运市内联网售票。加强系统内院校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办学方向。2001年6月,原安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安徽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5600人,初步形成了专业学科齐全,层次结构较为合理,基本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交通教育体系。 
  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跨越。 
  在交通行业文明创建中,安徽省交通系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创立安徽交通服务品牌作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断提升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不断创新服务人民群众便捷通畅出行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安徽加速崛起的能力,精神文明建设再结硕果,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新安江千岛湖至深渡段被交通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105国道安徽段顺利通过了交通部“全国文明样板路”验收。全省交通系统有153个单位创建成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省厅命名的文明单位571个,文明系统12个,文明子系统24个,文明子行业20个,文明示范窗口2个,数百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千余人次获省厅表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如入选“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的交通职工李道玉、吴长全,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周全胜、巩光跃、余瑞青等。六安裕安区交通局、芜湖港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12个交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在全省范围开展文明样板路创建工作,建成16条线共996公里文明样板路,各市公路局至少建成1条省级文明样板路段。先后完成了部级文明样板路G104、G312,省级文明样板路G206合安段、S105、S202等的创建任务。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品味60年洒落的汗水,滋养创业的激情,安徽交通人必将披荆斩棘,奋然前行,树立起更多更辉煌的里程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