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震灾区建成“生命线公路网” 通道经济呼之欲出

2011-4-17 13:5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4月11、12、13日三天里,记者行走在灾区,和设计者、建设者一起体验灾区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表面上,看到的是路途的整洁、通畅、快捷;深层次,折射出来的是四川不畏大灾大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决心和信心。最深的体会是三个关键词——速度、网络、经济。 

    -

关键词:速度 

    这是灾区交通建设的速度 也是四川灾后重建的速度 

    4月11日上午,记者踏上成灌高铁列车,动车组宛如白色闪电,以200多公里的时速“飞行”在川西平原上,车上座无虚席。车长付美丝介绍说,她已在这条线上跑了近一年。班次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每天8趟增加到20趟,最高的一天发出30趟;乘客也越来越多,日客流量从最初的几千人到目前的1.2万人,最高纪录超过5万人。 

    他们来体验成灌高铁的速度。剑阁县城北镇的高玉海,从成都乘动车只花了20分钟就到了青城山,而在过去,需要2小时。 

    成灌高铁在地震后16天内决策,三年的建设期只用了16个月,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速度的新奇迹。同样的速度也体现在都汶路,外国专家说要三年才能抢通,结果一年就完成了;而成都东客站,四年工期,两年建成。 

    这就是四川交通灾后重建的速度。我省纳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公路总规模达到35522公里,规划期总投资859.3亿元,量大面广。截至今年3月30日,我省灾后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已建成455个,占项目总数的94.2%。 

    这就是四川灾后重建的速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交通建设,既是灾后重建的需要,也是四川发展的需要。三年来,我们看到,随着一条条灾后“新生”的路蜿蜒在灾区,人流、物流更加畅通,搭建起了灾区通往更美好新生活的捷径,推动了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进程。 

    关键词:网络 

    交通重建是跳起摸高 “生命线”变“生命网” 

    灰色的长龙从新都起,一路高架南下,逐渐放低身段进入成都东客站,出来后过火车南站,然后一头钻入地下,过双流机场后又重新露头。4月13日,记者沿途走访,为气势宏大的成绵乐客运专线所震撼。 

    这条灾后开建的西部第一条客运专线,不仅连接灾区绵阳、德阳、成都,还北连成西铁路,南连成贵铁路,中连成渝高铁,形成西南地区高铁网。与此同时,成绵乐铁路还在双流机场形成高铁、地铁、航空三种交通方式的立体转换枢纽,在成都东客站形成高铁、地铁、城市公交“零换乘”的交通网络。 

    成灌高铁,在郫县“分叉”出成彭高铁,年底将建成投入使用,在今后,还将“分叉”出成蒲、成邑等分支,轨道交通网覆盖成都所有郊区县市。 

    重建,不是原样重建,而是要跳起摸高。四川灾区交通的重建,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由单一的“生命线”升格为“生命网”。通过建设,全省重灾区建成“生命线公路网”;阿坝州形成干线公路骨架网和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公路网。 

    以成都到汶川为例,过去只有一条213线国道。地震后,这条唯一的交通线被破坏,原本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被迫从雅安至马尔康至理县绕行上千公里。而现在,成都到汶川,除了都汶二级公路外,还有将在2012年建成投用的映汶高速;成兰铁路建成后,也可形成成都至茂县、茂县至汶川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结合的交通路径。这样一来,成都到汶川不再是“华山一条路”,而是“一”变“三”,形成网络化交通。 

    由灾区看全省交通的网络化格局:对外大动脉,“十二五”四川将形成18条高速、11条铁路、2条水运大通道、14个通航机场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省内交通,更加网络化和密集化,全省国省干线、重要经济干线和农村公路的规模超过35万公里以上。 

    关键词:经济 

    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通道经济”呼之欲出 

    4月11日中午,记者来到青城山门附近的金三角渔村。老板李忠福告诉记者,随着成灌高铁开通,游客增多,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成灌高铁开通后,都江堰青城山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的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三成以上。 

    都汶路上,无数的车辆飞驰而过,在汶川县银杏乡值勤的交警马波告诉记者,这条路每天车流量超万辆,绝大多数是拉着各种物资的大货车。 

    路通,人活,经济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依托交通带来的时空变化,可以形成“点”、“轴”、“片”有机结合的“通道经济”发展格局。灾区“生命网”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骨干框架的形成,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四川着眼发展“通道经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阿坝,依托重建的都汶路、新建的都汶高速、成兰铁路,当地谋划旅游业升级换挡;在甘孜,随着317、318线的改扩建和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建设,地方萌发了打造“川藏经济走廊”的构想;在成都经济区,依托成绵乐铁路,沿线的绵阳、德阳、乐山等都制定了百万人口大市的城市发展规划。 

    灾区蜿蜒的路,是地震灾区的重生重托;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寄托着四川破“蜀道难”的千年夙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