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3-4 23:0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整体需要和长远规划。经济发展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战略目标,考验着一个地方的发展能力。作为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增强经济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路径、发展质量,其不仅包括量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分配等质的变化。

  多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坚定信心,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滇中经济区和昆玉一体化发展,以变革促转型、从危机看生机,沉着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影响,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走开放、引进、盘活、争取的路子,围绕烟草、矿电、旅游文化、食品加工、纸制品及印刷包装、建筑建材、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扶持新兴产业,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三次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10.8∶62.1∶27.1调整为2010年的10∶59∶31,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玉溪经济在重大挑战下主动变革,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塑造新的发展动力,玉溪经济成功实现止跌、回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

  依托生态优势,构建生态体系,争做生态文明排头兵

  玉溪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推动玉溪科学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来抓,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来抓,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加快推进“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加大以抚仙湖保护为核心的“三湖一库”水污染综合防治,“因湖立策、治湖为先、治湖为本、湖清民富”理念深入人心。按照“一退够、二调优、三保护”要求,实施清水产流机制,加快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创建环湖文明走廊工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抚仙湖、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母亲湖,多给子孙后代留好处,把抚仙湖I类水质一任一任传下去。发挥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大河抗旱防洪水系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项目作用,改变星云湖、抚仙湖水的千古流向,截断星云湖每年4000多万立方米劣V类污水对抚仙湖的污染,实现出流改道、九龙池、东风水库三水归流,城市因水而更加灵动。实施中心城区三年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绿色玉溪植树行动、东风水库除险加固暨路坝合一工程、中心城区防洪水系等重大工程,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5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聂耳文化广场为中心的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全市城镇化率由32.2%提高到38.3%,现代宜居生态城市雏形日益凸现。

  依托产业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玉溪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四超”,即非烟工业产值超过烟草;地方工业总产值超过中央省属工业产值;矿电产业产值超过烟草;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轻工业。“十一五”期间投资429.3亿元,促进工业技术改造创新,已建成国家、省、市技术中心22个,培育了蓝晶科技、沃森疫苗、维和制药、爱西贝特等44户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36个云南省名牌产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卷烟及配套产业、矿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食品加工业、纸制品及印刷包装产业、建筑建材业等八大产业,在全省拥有较大影响力。其中,矿电产业贡献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以沃森为代表的13户生物制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数控机床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依托蓝晶科技、云锡同乐、太标太阳能、汇龙科技,建成了以光热光电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促进食品加工提档升级,宏斌“小米辣”全国知名,“玉林泉”成为国字品牌。成功引进昆钢、云锡、云铜、云天化、云电、泰国TCC、法国摩迪等一批重大战略合作伙伴,建成了“四矿一电”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全市淘汰小炼铁高炉33座383万吨、小水泥立窑70座498万吨,关闭影响环境的矿山矿点51个,发展清洁生产企业132户,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0%。走出了一条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

  依托基础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依托烤烟建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扩大烤烟、油料、花卉、水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烤烟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蔬菜品种结构向高档、特色和无公害方向调整。积极抓好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园建设,发挥对农业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51户酱咸菜加工企业的9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提高花卉种植质量,打造了“中国红”等玉溪花卉品牌。加强良种引进改良和推广,积极培育养殖小区、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畜牧贴息贷款由1亿元增加到1.5亿元,促进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农机具下乡”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实现农业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4亿元,确保大灾之年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农业增加值完成67.5亿元、增长4%。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收购烟叶207.1万担、收购金额达15.2亿元;畜牧业实现产值47亿元、增长10.8%。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花卉种植面积5.97万亩,产值13.7亿元、出口创汇4941.38万美元,产值、出口创汇比2009年分别增加1.8亿元、995.74万美元,增幅为15%、25%;种植业产值66.2亿元,其中蔬菜产值达到20.69亿元,占种植业比重达31.25%。

  依托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委、市政府把玉溪的发展同区域合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融入桥头堡建设,积极推进昆玉一体化,努力形成昆玉“同城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带动周边。玉溪始终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既引进了许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为玉溪融入桥头堡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产业支撑、基础支撑,又加大了外向型经济发展力度。目前,有20多个类别60多个商品品种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玉溪投资兴业,增强了玉溪桥头堡建设的对外开放活力。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培育力度,抓住先行先试机遇,全力推进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大项目带动突破,一批高端旅游重大项目正在实施,加快现有旅游文化产品提档升级,促进旅游文化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16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5亿元、增长19.5%。

  加快编制实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城镇经济和骨干交通网,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立多功能、多品种、多形态的交易市场,建成一批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商品出口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体系。

  始终把增投资、扩消费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来抓。2009年和2010年,全市围绕工业、公路、铁路、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相继突破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10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7倍,年均增长24.3%,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11.8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不断优化改善城乡消费环境,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速由“十五”初期的3%~4%提高到17%,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依托制度优势,高度重视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玉溪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社会管理,将民生工作制度化、保障化。2010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万人,5300名特殊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和濒临破产困难企业的2109名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6253.1万元。发放信贷扶贫资金6500万元,大龙潭乡整乡推进扶贫、263个整村推进扶贫、2000人易地扶贫、17个革命老区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市级财政投入9167万元实施彝族山苏支系特困人口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648户。“两基”指标基本达到国检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81万名小学生、初中生全部享受政策优惠,山苏支系中小学生实现全免费教育,完成中小学校排危8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人均140元,参合率达94.57%。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农家书屋375个,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底可全部投入使用。高度重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工作经费按省定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对42件突出矛盾纠纷实行市县领导牵头包案责任制,安排专项资金274万元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56件。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