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蓝色经济异军突起

2011-3-31 15:5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自今年1月4日山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后,3月1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据悉,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海洋经济”一词也由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
三大亮点 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随着浙江海洋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由陆地转向海洋,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者。
据了解,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被确立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三大亮点。
为“海”而动,浙江海洋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0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家表示,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仍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浙江、广东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刘治彦曾参与沿海多个地方海洋发展的调研与规划。他告诉记者,陆地向海洋发展,一是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向海洋获取水产品、矿产能源等,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沿海、沿江地区航运发达,城市密集,有利于优势互补,更好地发展。
事实上,浙江省很早就开始关注海洋经济,早在1993年浙江省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大省,2003年第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浙江虽然是海洋资源大省,却不是海洋经济强省。数据显示,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2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
根据浙江省制定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以新的产业规划为导向,突破当前转型升级的困境,培养符合国家海洋战略的产业。浙江计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
根据《规划》,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
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表示,到2015年,这一区域内GDP将突破2.6万亿元,占全省的3/4,人均GDP达8.6万元;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41∶53,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
海洋发展新格局将成为浙江新的增长极。此外,国务院要求浙江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省市的对接合作。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资源短缺、陆地环境承载能力日益紧张等现实矛盾,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而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将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沿海整体经济布局,为沿海省份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尝试路径。
分工协作 做强中国海洋经济
就在今年的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
根据此规划提出的目标,至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业内人士称,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共同点是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和保护海洋生态文明。不同之处在于,蓝色经济区以海洋科技教育为核心,浙江则把重点放在国际物流和开放开发上。
“我们要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浙江吕祖善省长说,海洋经济强省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要有大突破,更要体现在经济素质上有大提升。
据介绍,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地处我国T字型经济带核心区,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全国的最大资源优势,浙江将建设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散并重”的枢纽港。
在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上,浙江打造国家级海洋先进装备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海洋能研究与开发基地、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等,择优发展新型环保石化、船舶、汽车、造纸、钢铁等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国家发改委负责区域规划的有关官员表示,“国家通过两个海洋发展规划把山东和浙江的沿海城市、产业、城镇进行有效配置,避免沿海城市的盲目攀比和不良竞争。现在沿海地区有个现象是港口、生物、石化等产业重复布局,沿海省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企业在优势领域投资项目。”
“蓝色经济将是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业态。”梁小民告诉记者,海洋开发利用应该有一个国家战略,沿海地区恰当分工协作,错位发展,“这不能仅仅是企业的事情。”
海陆统筹 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十二五”开局三个月以来,两大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先后获批,有业内人士认为,海洋发展战略将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青岛召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会议”。会议指出,要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目前,除《规划》已获批的山东、浙江两省外,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
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之首,“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预计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8000亿元,约占全国1/5。“十二五”末期,广东省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预计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
据了解,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该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按照广东“十二五”规划的构想,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将加强在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旅游装备、游轮旅游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在此前召开的广东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广东省海洋经济GDP要占全省GDP的20%,初步成为海洋经济的强省。
专家表示,海洋经济区的批复不仅仅是个政策问题,这是中央在向地方经济转型表达出的一种战略信号。沿海地区不要和中西部省份争资源。因为沿海本身就有大量的海洋资源可以利用,我国区域发展要从陆地延伸到海洋,要做陆海统筹。
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达3.8万亿元,占总GDP的比例已经达到9.7%。我国沿海省份,占全国大约13%的面积,集聚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0%的财富。这其中,海洋经济功不可没。
国家发改委上述官员告诉记者,海洋经济已经被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之中,与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提到同一个层面的高度,这主要是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就是探索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目前涉海部门多,管理交叉和矛盾较多,理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海洋局将从认真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立法、推进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体系建设、维护海洋权益、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和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入手,加速海洋经济发展。

延伸阅读
以战略性眼光看待海洋产业
国家海洋局本月初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告诉记者,海洋经济最大热点是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目前我国在深海技术、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的发展重点是海洋生物技术、新能源、深海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船舶制造的尖端技术等。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而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1/5的人口供水问题。
“为确保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迫切需要提升我国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建立起能够及时反映海洋经济结构、布局、增长方式及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监测评估系统。”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说,发展海洋经济,一是要做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要做好海洋环境的保护。从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同时要提供资金支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指出,当前海洋经济基本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转变成生产力的比重显得不足。因此,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海洋立法工作,完善涉海法律法规,重视对海洋基础研究高层人才的培养。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常德传表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实质就是转方式、调结构。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3个支柱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加工产业和海洋服务业。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下一步要对海洋功能区划作进一步的修编,使沿海海岸带、海域、海港能够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科学用海、有序有度地开发;大力推动科技兴海,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装备等方面加强科技研发;推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包括海水的综合利用;做好海洋预报测报,减轻海洋的灾害;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对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构。(李忠峰)

相关链接
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与各国自身特点有关。目前,全球的海洋经济,主要有三种模式。
美国模式:大陆立国,海洋突破
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之一。199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国家咨询委员会,并实施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
由于大陆经济的发达,美国对于发展海洋经济,非常注意保护性发展。而本届奥巴马政府,则非常注重再生能源产业。奥巴马在2010年制定的预算中,将美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加了一倍。而据美国电力研究机构预计,水动力的能力来源将会在未来满足10%的美国能源需求。
美国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据相关报道,美国政府现有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美国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前者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
日本模式:陆海联动,全面开发
日本陆地国土狭小,而海洋经济,则需要大陆的依托,为此,日本的一个特点,就是陆海联动,以大型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
日本在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先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此依托海洋发展的产业,起点本身就很高,且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陆海产业的现代化互为依托。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产业聚焦,目前,日本已经认定19个地区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由于先天不足,海洋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其全体国民开发海洋的意识非常强烈。其开发战略可以总结为“向纵深推进、全方位开发”。
海洋开发主要指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技术开发。近年来,日本已形成了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港口及海运业、沿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种产业,已经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70%左右。其他的如土木工程、船舶工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矿产资源勘探、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信息等等,也都获得全面发展。
日本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科技开发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并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试验研究、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阶段成果。
新加坡模式:以港兴市,工业为辅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自由港,新加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东西方向海运的全球枢纽。这种地位,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具战略地位的航运港口。全球有超过600个港口与新加坡通航。
贸易的兴盛,使新加坡港口运输发达。同时,物流业所占比重日益重要。目前,物流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贡献超过8%。
新加坡刚崛起时,还是以工业立国。后来建立了轻工业基地。十年左右的时间,新加坡就迅速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
同时,新加坡加大了对于临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蚬壳石油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时至今日,新加坡形成了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旅游服务业等几大支柱产业。而在新加坡的产业比重中,工业已经退居次位,港口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则成为第一大产业。(李忠峰整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