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十二五”瞄准发展八大产业
2011-2-23 19:1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十二五”既是内蒙古实施“富民强区”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的凸显期。这一时期,内蒙古面临怎样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应该重点发展哪些产业?
发展环境利弊并存
从国际环境来看,“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内蒙古影响较大、也最需要关注的事情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全球市场和贸易的开放度发生深度变化,这对内蒙古来说尤为重要。支撑我国重化工业阶段和外需型经济的主要外部市场环境是全球化和这些年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内蒙古作为资源大区是这一时期的受益者。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受到来自世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贸易转移变化的影响,对内蒙古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中高端发展形成挑战;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使内蒙古面临的发展和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可能导致的世界经济再度下滑因素,决定了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这将影响我国乃至内蒙古“十二五”期间潜在增长率。
从国内发展环境、条件看,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后发展地区完全依赖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性在减弱,完全依赖资源开发所形成的产业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传统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减弱。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工业化已进入新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和产能大投放已成过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正在逐步减弱,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短期内提高国内消费水平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过程中,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梯度转移作为保持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两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区域性发展规划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性文件,凸显国家战略区域或地方试验示范的政策效应。
从内蒙古自身发展看,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汲取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重视环境变化的约束。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内蒙古在产业发展上经历了三次大的时期:第一时期是“一五”时期,国家生产力布局重点在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在内蒙古调整布局了白云鄂博铁矿,包头钢铁厂,第一、二机械制造厂等6个重点项目,初步奠定了内蒙古现代工业的基础;第二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前二十年(1978年—1998年),内蒙古在拨乱反正中积极探索发展思路,有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股份制、农村经营体制等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拓展道路;第三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十年(1999年—2009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借力国家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契机,结合地区实际,形成了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和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这一系列的变化凸显出国家生产力布局和把握好战略机遇期对内蒙古快速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瓶颈
面对上述重点关注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产业发展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矛盾需要解决。
产业存在资源高度依赖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型特征显著问题,而是由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所决定的内蒙古经济发展长期和持续不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地区差距拉大和整体竞争力被削弱。内蒙古工业中90%左右为资源型产业,煤炭、电力、天然气、钢材、电解铝、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绝大多数是资源型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较高。这种产业和产品结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市场和调控政策的影响。
产业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在内蒙古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能源、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重较高,2009年三项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34%;而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2.2%。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延伸不足,工业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型)产业较多,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这些均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产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约性弱。主要表现为工业园区布局分散,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集聚程度低,产业发展中初级产品多、大路货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这些不仅造成园区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影响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环保设施的高效利用,更主要的是不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集群和大中小企业合理配套发展的格局。
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内蒙古服务业发展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目前这3个行业占服务业总量的55.1%。以现代物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金融业、教育、租赁、商务和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基础相对薄弱,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分别只占全区服务业总量的3.1%、6.5%、1.97%及6.5%。另外,内蒙古服务业的经营意识薄弱,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先进省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因地制宜推进重点产业
通过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内蒙古“十二五”期间应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和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巩固提高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强化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在维护好国家产业既有竞争优势的承接转移和支撑功能;培育和发展内蒙古特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构建和提升内蒙古作为国家多元碳汇体系的示范试验区效应;深度挖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空间;有效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国家新型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围绕建设国家新型能源重化工业基地,推进内蒙古煤、电、用一体化建设,发展新型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提高煤炭提质转化和清洁利用空间,延伸煤炭工业的产业链条,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电力通道建设带动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积极谋划扩展电力需求增长的空间,大力推进交、直流特高压、超高压电力通道建设,构建服务于国家的新型绿色能源基地。完善和提高国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规模化、精细化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新兴产业,建设国家石油替代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加工业,推进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和冶电联营,建设国家有色金属战略接续基地。
——建设国家稀土研发生产应用储备基地和交易中心。突出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着眼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形成“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终端应用”的产业链,加强稀土资源储备和交易平台建设,提高稀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扶持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制定扶植稀土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研发机构、专项支持计划和发展基金,积极研发高纯度稀土、稀土功能材料、永磁材料、永磁电机、储氢材料、镍氢动力电池等稀土应用产品,加速推进稀土产业向应用领域延伸。引入资本市场交易机制,提升稀土产品价格的内在价值,支持包头建成我国最大的稀土产业应用基地和交易中心。
——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内蒙古农畜产品的资源禀赋优势,重点推进粮油、乳肉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加品种数量,提高加工档次。按照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驰名品牌,积极推进农牧林产业链的延伸。围绕实施内蒙古新增百亿斤粮食能力建设工程和百万奶牛、百万肉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工程,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畜产品基地、饲草料基地和畜种基地建设,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利用。培育绿色品牌,开展绿色农畜产品原产产地认证建设。
——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规划落实重大装备技术示范项目,着力发展煤炭机械、化工机械、运输机械、汽车及配套产业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包头的载重汽车、铁路车辆、非公路矿用车等车辆制造;推进鄂尔多斯的汽车及配套产业、工程机械、煤矿机械及配套产业等快速壮大;加快赤峰和通辽的风电设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承接化工机械及配套产业、机床附件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品转移。逐步形成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提高重大装备成套水平、产业配套和自主创新能力。抓住国家调整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及汽车工业的有力时机,发展壮大内蒙古装备制造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内蒙古产业价值链低端循环的发展现状,提升参与产业分工的主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将内蒙古建成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打造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为主的硅材料产业链,发展多晶硅切片及电池、太阳能电池切片、半导体组件等延伸产品,形成光伏产业集群。推进硅、锗新材料产业化,重点引进和发展辐射探测器、热电材料、新型光纤材料等锗下游延伸项目。依托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合成材料、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产业向高端化、细分化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重点发展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培养基材料、兽用疫苗和绿色生物农药等。大力发展生物育种工业,促进牛羊良种繁育。加快中蒙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建设。
——站在确保祖国北疆生态安全高度,构建国家多元碳汇体系示范基地。内蒙古地域广大,地貌多样,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广泛分布,其中,森林、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建立符合国家利益和适合内蒙古的多元碳汇体系,既是对世界单一森林碳汇功能和多元碳汇交易的贡献,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育草原、治理沙漠、保护湿地、减少破坏、恢复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产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服务业,加速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与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物流业,以生产性物流为重点,充分发挥其产业融合功能,形成西部、东部物流园区和口岸物流带“两区一带”的现代物流格局,逐步将内蒙古建成承东启西、南联北开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联通欧亚的国际陆路物流基地;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加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能力,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信用担保、信用评级的联动机制。积极发展保险市场,推进农牧业政策性保险,煤炭、建筑等高危行业的责任保险,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包装、节能、能源合同管理、工程咨询等服务业。围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商圈商务功能,以会展和中介服务为突破口,加快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投资与资产管理类中介服务业、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业、法律类中介服务业、组织协调类中介服务业等。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