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笔浓墨写大道--“十一五”盐城公路建设发展纪实

2011-1-5 13: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十一五”期间,盐城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快速推进公路交通建设。到2009年末,全市社会公路总里程达17870.2公里,且已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配套三网相联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市区10分钟、县城20分钟、重点乡镇30分钟接通高速以及市到县通高速公路;邻近县通一级公路;县到乡通二级公路;乡到乡通三级公路;乡到村通四级公路;所有行政村和村民集中居住点均通四级以上水泥路的目标。 
  打破瓶颈 实现内通外畅 
   干线公路是公路运输的主动脉。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盐城市交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干线公路里程偏少、等级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 
   进入“十一五”以来,该市把完善干线路网结构、全面提升道路等级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全力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全市普通干线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20多个亿,是“十五”的10倍,建成8条一级公路500多公里,其中6条横向一级公路直通大海,而“十五”期间还没有一条标准的一级公路。2009年,全市在建干线公路里程突破600公里,建成一级路通车里程160公里,年末全市共有干线公路1461.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2.3公里,一级公路587.1公里,二级公路454.642公里。 
  204国道是一条纵贯盐城市南北的国家级沿海经济干线公路。原204国道盐城段技术标准低,线形较差,服务水平低,城镇化现象严重,通行能力明显不足,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要,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204国道进行改造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该市超前规划,分期对204国道盐城段实施改造。2007年,204国道盐城南段100公里开工建设,2009年底已实现全线贯通;2009年起,又把204国道建设主战场移到盐城北段,今年已实现全线建成通车。 
   新204国道与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组成纵贯全市的综合交通大走廊,使得盐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对沿海地区承接资本转移、引导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市化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彰显,对盐城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更高层次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以来,盐城市很多公路重点工程项目都围绕着沿海展开:兴建了市区331省道、东台333省道、大丰332省道、射阳329省道、滨海327省道、响水326省道等6条通海一级公路。目前,大部分路段都已建成通车。 
   路好,人趋之,商机无限。沉睡的荒滩苏醒了,寂静的海港沸腾了,绵延582公里的海岸线成了投资商追逐的“热土”!改善民生 促进产业发展 
   驾车穿行在盐城乡村沃野,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农村公路的巨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盐城市共投入41.4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954公里、危旧桥梁1687座。目前,该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7111公里,总量列全省第一。农村公路已成为农民兄弟的“增收路”、“致富路”。 
   该市盐都区尚庄镇农户田里长出的蕃茄,以前因为道路不通,销路不畅,价钱便宜,吃不了少苦,却赚钱不多。如今,车子一直开到田头,路通了,信息也灵了,销路更畅了,尚庄万亩大棚蕃茄已远销苏南、安徽、山东等地区,仅此一项该镇农民人均年可新增收入100元以上;郭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潘黄千亩大棚蔬菜产业带、秦南万亩葡萄园区、大纵湖万亩特水养殖基地、学富高架瓜蒌种植等一大批高效规模产业依路而生,生机盎然,竞放异彩。 
  大中镇是全国最大的早酥梨生产基地,早酥梨种植面积3万多亩,亩效益超过4000元。在农村公路通达之前,果品销售大多靠果农自己艰难运出或小商小贩低价上门收购,全镇的高效农业一直难成规模。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实现村村通后,大中镇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75%以上,公路两边高效农业产业带,将做大做优,越做越好。 
   路通了,百姓创业致富的思路也阔了。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每年新增摩托车、拖拉机等逾5万辆,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种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加。农村公路建设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市把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与农村公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目前,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9%,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客运体系。 
  加强管养 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盐城市高度重视公路养护保障工作,坚持“更好地为公众出行服务”的理念,切实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该市先后实施GBM工程400公里,建成省级文明样板路492公里,完成绿色通道建设461公里,完成路面大中修310公里。全市沥青路面小修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一级公路路面保洁灌缝、绿化修剪全部实现机械化,县级养护单位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拥有率达到100%,沥青路面大中修全部实现机械化。2009年末,全市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7.2%。 
  “十五”期间,该市在养护实践中摸索出以“八化”为核心的精细化养护模式,即路面清洁化、行车舒适化、路肩草坪化、边坡线条化、道口标准化、路田分隔化、养护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并被省厅公路局在全省推广。“十一五”以来,该市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将精细化养护向“景观公路”、“文化公路”的创建上延伸,努力打造彰显盐城特色的精品路、品牌路、特色路。204国道盐城段、233省道射阳段、231省道阜宁段等路段被誉为“精细养护的样板”。该市修订出台了《盐城市干线公路小修保养检查考核与经费支付实施细则》,规范市场监管,明确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大力实施路肩、边坡、边沟、绿化、桥头跳车、集镇段的整治;全市实施的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和危桥改建工程内在质量和外观工艺都达到规范要求,保持了良好的路容路貌。 
  该市还大力发展预防性养护和再生利用技术,围绕干线公路路况检测调查、分析评价、养护决策和大中修工程实施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预防性养护相关制度措施,积极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沥青冷补料等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公路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按照“先小型后大型,先专业后成套,先试点后推广”的配置原则,采取将机械化养护融入到养护目标考核体系和差别定价的方法,激励养护企业购置和使用养护机械的积极性,推进公路养护由人工向机械化转变。目前,该市沥青路面小修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一级公路路面保洁、路面灌缝、绿化修剪全部实现机械化,县级养护单位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拥有率达到100%,沥青路面大中修工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良好的养护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在日常养护上,该市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机制,努力把每一段农村公路都建成景观路、风景线。目前,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门机构,配备了人员和设备,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均有专人养护,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 
   东台市率先探索出农村公路建设中路肩、绿化、标志三配套;农村公路管理中队伍、责任、经费三落实;考核奖惩实绩、报酬、建养资金拨付三挂钩和市(县)、镇(场)、村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使农路养护管理正常化和规范化,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公路管养示范点。大丰市大中镇又被省厅公路局确定为乡村公路管养和“安保”工程示范乡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