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粮食安全的商机与社会责任

2011-12-5 14:4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列在第三的位置,可见其重要性。

  但现在,这一生活必需品却处于仰仗进口的困境中。

  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食用油的重要原料)达到5480万吨,而2005年中国大豆进口的数量只有2659万吨,5年时间大豆进口量翻了一番;除了大豆大量进口,棕榈油在2010年进口量达到了约600万吨。中国每年消费的2000余万吨食用油中,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0%以上。

  让中国人粮油产品得到足量供应,并且保证这些产品的质量安全,对中国本土最大的粮油企业中粮集团来说,既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也意味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内外兼修”解决吃饱问题

  今年11月,中粮集团四地产业园(工厂)菜籽油加工项目在北京宣布建成投产,上述四地工厂位于湖北、安徽、重庆二省一市。

  投产后,中粮菜籽油产能达300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的菜籽油加工企业。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指出,在油菜籽领域,中粮制定了“三不允许”策略:不允许国内菜籽油变成原料进口的油种,不允许外资进来占领菜籽油市场,不允许农民种菜籽种不下去。

  除了粮油领域,中粮集团在食糖领域也动作频频。中国每年食糖缺口200万~300万吨,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地进口。2011年7月,中粮成功并购澳大利亚Tully糖业公司,增加年原糖产能20万~30万吨。

  粮油食品供求的全球化趋势,正在促使中国的粮油食品行业发生新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农产品(13.86,0.30,2.21%)的区域结构不平衡、中国消费增长和有限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和消费升级等因素,将给中粮发展粮油食品产业、落实全产业链战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中粮必须深入思考如何立足中国市场、利用全球资源,科学布局,在全球视野下构建 “全产业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产业链保障食品安全

  在解决吃饱问题的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发生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让“吃好”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食品类企业能否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中粮集团的产品线涵盖粮油产品、乳制品、饮料、畜产等众多种类,产业链长,食品的质量控制面临众多的挑战。

  中粮的应对策略是从食品的源头种植和养殖环节做起。中粮在大米产业链中推动稻谷种植及成品米内外销并举,在小麦产业链中推广优质小麦种植,油脂油料产业链推广优质油料种植,葡萄酒产业链促进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发展,肉食产业链探索建立养殖新模式等。

  中粮通过合同种植、订单农业、种植基地等多种形式,保证企业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

  此外,中粮还通过技能培训,推动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促使农民收入由单一务农收入向务农收入、工资收入、产业收入等多元化转变。2010年,中粮的订单农业达到350万亩,除了让食品的源头得到有效保障,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中粮订单农业涉及农户155万户,带动农民增收7.33亿元,平均让每户农民增收473元。

  作为产业链起点的农业服务和种植、养殖领域,中粮在其中扮演了服务者、收购者、生产组织者甚至是生产者的角色。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中粮将产业链最末端的消费需求,反馈到起点,连接起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服务农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集约经营、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在产业链的中下游,中粮推行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规范,实施HACCP、ISO22000、TQM等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围绕“人、机、物、环、管”等关键环节加强现场管理,确保生产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在产品出口端,中粮集团建立了标准化的产品放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管理流程,确立了物流过程HACCP计划书,导入立体仓库、信息化管理等现代仓储管理技术,把好餐桌前的最后一道关。

  为保障全产业链战略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地,中粮集团加强过程监督,逐步形成了集团层面综合检查、经营中心层面专业检查、基层企业日常检查和动态监控构成的检查网络,通过自查、互查、交叉检查、专家检查等多种形式,强化过程管理;通过自检、委托检验、集团监督抽检等方式,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处于可控状态。在日常监督的基础上,中粮集团参照国际通用的风险评级标准,开发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食品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促进食品安全绩效评价等级的持续提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