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加工配送热调查

2011-11-8 5:5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孟杰 李协商
    近些年来,我国粗钢产量居高不下,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钢厂渐渐步入“微利时代”。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钢厂纷纷向下游延伸,寻求新的赢利点,能够与下游用户实现有效对接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不断受到各大钢厂的青睐。
    然而,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存在的效益不佳、投资过热、定位不明等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
    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认为,国内钢材加工配送的发展应有新思路,要深化与下游企业的合作,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
效益逐渐下降
    本报记者在江苏、上海、天津等地走访发现,国内的钢材加工配送行业效益不太乐观。
    加工配送业务曾是江苏江阴长三角钢铁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度占到了集团总收益的2/3。然而从今年开始,这块儿收益却开始逐渐下滑了。
    无独有偶,上海鞍钢钢材加工有限公司综合营销部经理蒋树新也向本报记者坦言:“今年效益不太好,甚至出现了亏损经营的状况。”
    据蒋树新介绍,他们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往年收益还不错,但今年的生意却是异常惨淡。“由于订货价比较高,现在根本就没有人买。”蒋经理言语中充满无奈。
    今年,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业效益不佳,除了受市场不景气影响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据了解,近年来,各大钢厂与流通商、外资、下游行业纷纷跑马圈地、抢滩布点,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遍地开花,达上千家之多。
    快速形成的加工配送能力致使局部区域市场出现过剩,在下游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新建加工配送中心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仅天津地区就集中了宝钢、鞍钢、五矿、中钢、武钢、包钢等大型钢厂和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各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据一家在天津设立钢材加工中心的大型流通企业透露,今年以来公司主营产品船板的加工量锐减,加工量几乎减半。“钢铁企业通过加工配送公司提供钢材增值服务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但目前国内行业大规模的一拥而上,表明行业还没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表示。
缺乏明确定位
    “国内钢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的目标意图还不清晰。”10月30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八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迟京东指出,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在全国建立了很多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延伸服务,稳定了市场竞争力,但仍然存在发展误区。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业出现了“三高”与“三低”同时出现的怪现象。这与国内钢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的目标意图不清晰有很大关系。“三高”与“三低”即剪切线的技术装备水平越来越高,产品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加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钢材深加工比重低,与下游行业的发展集合紧密程度低,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和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长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钢材加工配送业的长远发展。
    在会后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迟京东告诉本报记者:“钢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首先要跟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发展方向相符,加工配送中心的设立要符合企业自身实际。”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一些企业没有找准定位,需求不佳,不排除行业出现洗牌的可能。
外资强势冲击
    与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业遭遇尴尬相比,国外企业在我国投资设立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却仍在高歌猛进,效益并没有受到今年经济形势的太大影响。
    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和国外钢铁企业已经在从东北到华北、华东到华南的沿海地区建立了数百个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韩国浦项在华北、华南等地区建有板卷加工中心,加工能力达30万吨以上,直逼宝钢在全国的钢材加工产能;日本商社从1993年起在中国建立多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外资在我国有针对性地设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帮助用户降低采购成本,深受一些行业用户的欢迎。
    例如,日本三井物产旗下的无锡宝井公司,专门提供硅钢。硅钢ABD产品全球采购一共7万吨,它就提供了2万吨。
    日本、韩国在钢材加工配送领域经验丰富,“细分行业及专业化服务能力很强”。迟京东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我国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多向日韩学习,深化与下游企业的合作,提高共同抵抗风险的能力。”
    他说,钢铁企业要根据下游用户需求不断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不应单纯提供产品,要给客户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