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绿色物流园区(货运村)经验学习参考

2011-10-20 3:1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7月28日,中德绿色物流园区(货运村)专题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博士主持。德国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哈泽斯(Hassis Hans)教授,德国物流园区协会奈斯勒(Staffen Nesler),以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芬克(Rennate Finke)等嘉宾参加了会议。
    哈泽斯首先展示了2005~2008年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和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将在2020年左右再翻一番的发展趋势,强调了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迅猛的现状 (全球吞吐量前十名的集装箱海港中有6个在中国)。结合当前中国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哈泽斯认为下一阶段港口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对此,张晓东作了补充,并指出,港口如何与内陆产业良好对接、港口抢占内陆运量份额大小也将成为下一阶段港口竞争的关键。
    哈泽斯随后结合德国不莱梅市实际,就港口如何与内陆产业良好衔接作出阐述。哈泽斯提出了“区域物流门户”的概念,认为货物进入区域物流阶段后,从开始的远洋运输环节直至最后的客户配送环节,是一个批量逐渐降低而批次逐渐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规模化向定制化转移是关键因素。涉及到的物流节点包括综合运输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区域配送分拨中心,物流园区和部分物流中心的综合体则为该区域物流门户。哈泽斯结合不莱梅市与不莱梅哈芬港、汉堡港和威廉港 (在建)合作运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不莱梅市是由三大海港通往内陆的必经之路,作为区域物流门户对不莱梅市的发展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哈泽斯进而强调了集群的概念。他认为区域物流网络由集装箱中转站、多式联运枢纽和众多物流公司等组成,形成集群,产生产业集聚效应非常重要。张晓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也强调了产业集聚不仅不会扩大竞争、反而会利于多数企业和行业整体发展的观点。哈泽斯认为,货运村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货运村内的私营企业、地方政府、独立专家等,外部则与海港、航空港、海关、铁路经营者、海运公司等众多个体相关。因此加强联系和交流,从产业集群的生产力、吸引力、效率和潜力等多个方面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奈斯勒也作了重要发言。他首先就德国物流园区协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德国物流园区协会于1993年在不莱梅注册成立,组织和参与关于物流园区(货运村)在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和咨询项目。他以2006年成都市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为例,介绍了德国物流园区协会的项目成果。
    随后,奈斯勒介绍了货运村在德国的发展情况。货运村通过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的衔接联运,为运输公司、物流服务供应商、商贸以及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其开发商和运营商的协作则通常是以公司伙伴的形式进行。货运村强调多种通道的衔接以及产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节约,并可以进行租车、报关等延伸服务。货运村对于区域交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奈斯勒还给出了德国目前3个货运村 (含在建的1个货运村)的分布情况和截至2007年的33个货运村的运营排名。
    奈斯勒对货运村多式联运的情况也作了介绍。介绍了该国政府给予货运村发展多式联运的支持政策(目的与实现途径)以及已经运营的11个多式联运枢纽,以Trans-fracht和Kombiverkehr两大公司为例介绍了他们的多式联运网络。展示了ISO标准集装箱及其配套装卸设备、互换车体、驼背运输起重机械、凹底平车、龙门吊和正面吊等已经使用的用于多式联运的设备和装卸机械,并展示了正在研究中的移动水平装卸平台等。张晓东作了补充,他说,目前中国也在试制和试用这些设备,也面临诸如龙门吊与正面吊的合理搭配、正面吊事故频发等问题,也是我国在物流园区微观布局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最后,奈斯勒从规模、衔接交通枢纽等角度着重介绍了不莱梅货运村、纽伦堡货运村、大众玻璃工厂等代表性货运村。
    研讨会的最后,张晓东和几位德国专家就如何实现物流园区的“绿色”运营、绿色运营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实现物流园区“绿色”运营方面,张晓东首先强调绿色不仅是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更多是铁路等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使用。因此,实现物流园区运营的绿色化。首先要实现铁路的引入;其次,风力、太阳能、地热、电力动力车辆等环保技术的使用也十分必要。
    目前英国和德国均在推进相关标准制定,预计明年(2012年)可能会有相关国际标准出台。(本报编辑部根据资料整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