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叉子”到“叉子”

2010-9-7 23:4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范云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如何保障食物的安全性呢?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日前,“龙虾门”事件,再次将食品流通可追溯体系建设推向了风口浪尖。
    日前,南京等地出现多例“肌肉溶解病例”,而这些病例在发病前大多食用过小龙虾。于是,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农业部南京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第一时间对小龙虾进行了抽样检测,但抽检合格率为100%。致病原因更多的被怀疑小龙虾在流通过程中被“洗虾粉”洗过。但就因为缺少流通过程的可追溯性,致病原因至今未能确定。
    据报道,龙虾进入流通环节后,在经销商的管理上,有关规定要求市场经营者对货物来源进行登记 (即溯源机制),以方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查。但事实上,无论是经营户或餐馆,都很难见到较为完整和标准化的台账记录。加之龙虾的流通过程比较复杂,异地交易多,商贩购买龙虾的渠道也很多,有的几经转手,极易造成龙虾“来源不明”。
    由此可见,要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建立健全小龙虾的溯源机制就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小龙虾,所有食品流通可追溯体系的建设,都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好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就曾表示,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国36个大城市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城市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肉类、蔬菜流通体系,形成可倒追机制。9月1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大连、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青岛、重庆、昆明、成都等10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建设试点。而在日前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领域之一。
    食品的安全问题应怎样追溯?
    首先,要明确监管责任。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链条,而以往大部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在生产、销售过程,造成了管理者重生产、销售,轻流通的现状,农产品的流通也成了政府监管的“空白点”。而此次“龙虾门”,给管理者提了醒:流通过程也需要监控。
    更为严重的是流通事故中的责任推诿。此次,“问题龙虾”的制造者无疑是罪魁祸首,但谁来追究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哪个监管部门的责任?是商务部门,还是食品药品质量监管部门?因此,笔者认为,在管理责任的划分过程中,一定要细之又细,这样才能形成有追溯机制的监管——不仅要追溯食品的质量,更要追溯监管的执行。
    其次,要发展先进的可追溯技术。食品的生产、供应链很长,这是食品源头追溯面临的最大难题。从畜类的饲养,到宰杀,再到加工;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生产,进入流通环节,再到消费者。这么多的环节,决定了从成品食物上一下子查到源头数据是很难做到的。
    这也要求,可追溯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产业链个各个环节协同合作,共同来实现。比如RFID,在技术上不难实现,但这要求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RFID读取设备,都实现信息化。如果某个环节没有RFID读取设备,那整个链条就失去意义了。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保证农产品从“叉子”到“叉子”的全程冷链控制,才能实现从“叉子”到“叉子”的全程可追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