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特区,承载中国的梦想

2010-9-6 9:5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文汇网报道,30年前,世纪伟人邓小平在南中国深圳河畔“画了一个圈”,并在停泊在蛇口海湾的明华号游乐轮上,挥毫写下“海上世界”四个大字;30年后,明华轮还在原地,但海水变成了陆地,四周已然是高楼林立的城市。 
  沧海巨变。深圳已经成长为东方城市巨人。2009年,深圳GDP超过8200亿元,较1979年增长了979倍。昔日南海边上的小渔村,今天的目标是5年内超越新加坡! 
  在30年的岁月里,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承载着中国民众的集体梦想,引领中国迈入工业化时代。 
  “风起青萍之末”,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 
  “杀出一条血路” 
  似乎没有人能预测到深圳的今天。深圳特区成立之初,规划的人口是80万。到今天,特区人口已突破1400万,堪称世界级城市。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正是在这个标界突破的地方,诞生了一系列震惊中国、影响时代的大观念、大变革、大事件。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门口矗立起一块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水入油锅,这个标语成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火力集中点。 
  1984年,邓小平肯定了蛇口的经验。思想大解放在特区这块土地上迅速开花结果。 
  ——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创造一天盖三层楼的奇迹; 
  ——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冻结原有级别、工资等级,实行聘用制; 
  ——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 
  无数个“第一个”从特区涌出,像春雷一样惊动神州大地,带动神州大地。 
  在珠三角,依托于外向型经济,虎门、顺德、中山、南海“四小虎”迅速崛起,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工业化城市。 
  在长三角,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浙江的温州、江苏的苏锡常成为全国的样板。 
  在更为广阔的长江、黄河流域,千百万个市场主体,包括一些家庭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观念、市场运作也如行云布雨,深入民心,所向披靡。 
  特区,引发了充满激情的年代,引发了充满梦想的年代。中国打开了国门,突破了计划经济的局限,中国大地上蕴藏的智慧和能量在全球生产力平台上熊熊燃烧,浇铸出一个个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制造”。 
  在这场市场经济变革、工业化变革中,深圳一马当先,创下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引领着中国向前冲。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到浦东开发开放,再到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从南至北、由沿海而内陆的开放大格局已经在中国成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近10%,增长总量超过之前一千年总量之和。在“特区速度”、“中国速度”背后,最根本的一条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走出一条新路” 
  时光进入2003年。这一年,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触动了百姓,触动了高层,触动了海内外,引发了“特区不特”大讨论。 
  此时的深圳,没有了特殊的政策优势,土地、水、环境等资源告急,企业大举外迁,多元利益格局下的社会矛盾凸显。在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深圳龙岗区南岭村,村庄3.14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部分都搞了工业。村里的“老支书”张伟基说,依靠工业厂房出租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发展思路也要转型。 
  特区的遭遇是中国的缩影。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区进入了矛盾凸显期,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思想观念、体制制度也已经有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未来该怎么走?深圳别无选择:再度解放思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 
  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提出“四个先行先试”:一是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二是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三是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四是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 
  随着综合配套改革的开展,深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圳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2009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611亿元,占GDP比重达31.8%。深圳相继诞生了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等超级巨头,这些企业在全球布点,形成生产“日不落现象”。 
  ——深圳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大幕,将原有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1/3。在这场被简称为“大部制”的改革中,深圳再次引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潮流。 
  ——深圳前海地区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粤港金融体制机制对接的试验区,深港金融业融合发展进入“蜜月期”,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深港金融圈”正在成形。 
  肩负起新的使命 
  1979年至2010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5.8%,深圳,已富可敌省。作为深圳人,大可以停下来歇一下,但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更是中国的深圳,它背负着应有的历史使命、应有的历史责任。 
  2010年1月初,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参加深圳组讨论时发问:而立之年的深圳特区,立起了什么?迎接三十年,深圳要做什么?未来三十年,深圳要干什么?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没有新作为,特区就不复存在。” 
  ——转变生产方式,探路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深圳新目标。近年,深圳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政策,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推进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建设。今年2月,深圳对外公布了一项庞大的发展规划,准备在未来投资105亿元,倾力打造生物、新能源、互联网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三大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超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5万亿元的40%。 
  至200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贡献GDP产值4.12亿元,万元GDP能耗0.53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22.7立方米,改变了工业化过程中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形象,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文明在特区诞生。 
  —打破行政区划,探路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深圳新追求。深莞惠共同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打造辐射亚太地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深莞惠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莞惠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服务业基地……2010年2月至3月,深莞惠金融合作备忘录、经贸合作协议相继签署,一个打破行政割裂,通过专题对口合作机制,打造经济一体化先行区的构想呈现在世界面前。 
  ——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深圳新使命。深圳特区内外的不均衡发展突出、GDP增长未能惠及外来打工阶层。目前的深圳正在借国务院批准特区扩大到整个深圳之机,破解二元化结构、推进共同富裕。2010年,深圳市政府投资初步安排450亿元给关外的宝安和龙岗两区,占全部政府投资的72%。 
  与此同时,深圳构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解决不断凸显的劳资矛盾问题。2008年11月,深圳还颁布施行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劳动关系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到2009年11月,深圳市重大劳资纠纷降幅达六成,劳动争议呈现不断下降的良好局面。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探路社会管理和公民社会,成为深圳新方向。近年来,深圳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市民参与社会管理方面作出巨大努力,例如,公推公选多名正局级官员、改革公务员制度、提出“我们一起当市长”倡议等。深圳管理层表示,我们希望在这个30年内成长起来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更早地建立起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能实现更为协调的现代化社会、国际化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方法和内容更要有创新的工作思维和手段予以推进。 
  ——以国际眼光建设世界级大都会,成为深圳新探索。近年来,深港两地政府通过跨境工程、商贸、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深港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纵深推进。从先进理念的引入,到一些制度设定、法规的借鉴和补充,再到大战略规划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深港两地正借助“深港创新圈”、前海合作区、河套地区开发、“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项目合作,向“深港国际大都会”挺进。 
  这些“探索清单”、“任务清单”,事实上也几乎是中国所有特区的“清单”。作为中国结构转型、科学发展的先锋,特区之“特”不在政策,而是在“新任务”,在“新使命”,在新的“先行先试”。 
  中国的梦想再次落在了特区的身上,这需要再度解放思想。 
  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站在30年的历史节点上,特区继续承载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梦想往前奔。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