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率先发展

2010-8-25 20:0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龙口市秦时称黄县,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西北部、渤海湾南岸,全市总面积893平方公里,辖15个镇区街,海岸线总长68.4公里,63.3万人口。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全市经济社会连续多年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2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6.6%。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6.7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分别增长15.4%和26.1%。2009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1位;已连续两年在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转型升级中铸造新实力

  我们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理念,努力把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推动三次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9∶64.6∶30.5。

  1.突出“高端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以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坚持走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在跨越提升产业层次、打造高端低碳绿色发展新模式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一是重力推进技术改造。以老企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瞄准产业高端和行业前沿,加快改造提升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把主打产品和主导产业做专、做精、做高。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鼓励支持骨干企业抓住增值税转型、国际市场设备降价的有利契机,积极引进先进适用装备。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资金25亿元,其中减免税费15亿元,这种大批新上装备的热情至今不减。近五年,全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60多个,完成技改投入358亿元,技改占工业投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已培育信息化示范企业50家,其中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3家。二是倾力推进科技创新。从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搭建平台入手,引导企业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创新,抢占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制高点。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处;95%以上的规模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过或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研发合作,产学研联合体发展到180多个,每年开发转化科研成果80多项;驰名商标达到6件,中国名牌达到4个;我市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了63个国家标准、33个行业标准;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户,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8%。三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近五年,全市完成节能技改投入24亿元,实施了电解铝节能系统优化和余热利用、电厂锅炉更新改造、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瓦斯沼气蒸气压差发电等一批节能重点项目,其中亿元以上节能技改项目10个;至2009年初就在烟台市率先关停了全部23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完成减排投入6.1亿元,其中投资4.2亿元,完成了全部7家燃煤电厂脱硫改造。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7.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4%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经国家环保部确认,我市提前2年并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四是全力推进“企业再造”。坚持资本向骨干企业靠拢,资源向骨干企业汇聚,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激励骨干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再造企业发展新优势。目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8户,纳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24户,工业税收占全市工商税收的比重达到76%;上市公司达到6户。2009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615亿元、173亿元和128亿元,分别增长16.1%、16.3%和15.2%。五是强力推进产业升级。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从龙口的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引导工业经济由七大产业平均用力,向突出打造铝制品、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转变。目前,“五大集群”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8%。

  2.坚持“三产活市”,加快突破现代服务业。把聚活物流、汇集人流做为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的关键,全力以赴培育大市场、大物流、大旅游。一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了博商、振华、家家悦、富龙、万利盛等一批商贸龙头企业和胶东商城、果蔬家俱装饰材料等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实施了利群购物广场及步行街、博商北扩、振华扩容、汽贸城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日趋完善。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5亿元,增长19.2%。二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充分发挥龙口港对临港物流业的引领作用,以骨干物流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保税物流、陆上物流、海上物流、分销物流四大临港物流中心。2009年,全市临港物流企业发展到44户;龙口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3639万吨,增长19.7%。三是迅速做大滨海旅游业。以打造全国闻名的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累计投资6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中华宗教文化园、中华历史文化园、国际高尔夫球场、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体量大、层次高的休闲旅游开发项目,打造了以南山景区为代表的宗教历史游,以芝莱山保护区为代表的山林生态游,以丁氏庄园、徐公祠为代表的儒商文化、历史名人游等旅游品牌,形成了以南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主体,以东海旅游度假区和滨海滩涂湿地发展区为两翼,以“青山碧海仙岛、庄园名人神佛、历史与文化交融、人文与生态和谐”为特色的大旅游发展格局。200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2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6.1亿元。

  3.坚持“三化带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国际化营销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全市建成南部山区丘陵林果业、中部平原粮菜畜牧业、北部沿海水产葡萄业三条农业产业经济带,培育了粮油、果品、畜牧、蔬菜、水产五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市有10多家企业、90多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农副产品储藏加工企业发展到260多家,冷风库、气调库总库容达到33万吨;鱼片总产量全国第一,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已达80%以上;果品储藏加工总量居全国县级首位,龙口果品储藏加工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十大产业集群之一。2009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2.1亿美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54亿元,增长21%。

  二、坚持一体发展,在城乡统筹中激发新动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全市形成了以东城、西城、南山、东海、新区“五大城市组团”和高新区、诸由工业区、度假区“三大经济板块”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10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0.5%。

  1.力促城乡设施一体对接。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城镇化与工业化、城乡发展与群众需求的关系,按照适度超前的理念,加快实施了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引黄至烟工程龙口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县乡路和电网改造、集中供热、管道天然气入户、城乡一体化供水等民生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得到了同步改善。在农村实现“六通”(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通公交、通电、通有线电视、通宽带)、“五化”(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六保”(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低保、五保供养)的基础上,全市已形成1公里内乘车、半小时内到达的公共交通网和覆盖一半人口的城乡一体供水网。

  2.力促城乡建设一体推进。坚持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与乡村建设同步实施。近几年,全市累计搬迁撤并村庄40个,建设居住社区100多万平方米,使3.2万名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实施城乡居民小区建设项目32个,完成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其中改造城中村16个,建设面积122万平方米。城市新区已拉开了大框架,已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目前,我们正在以最优惠的政策、最大的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整村搬迁和迁村并居,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年内,拟开工项目20个,涉及农民4.2万户,建筑面积420万平方米。

  3.力促城乡环境一体改善。通过持续推进大绿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创城活动,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突出生态绿化带、村庄、山区、重要节点和路口绿化等重点,连续三年多的城乡大绿化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新增树木1500万棵,绿化面积14万亩,林木覆盖率由52%上升到54.3%;共建成污水处理厂4处、垃圾处理厂1处,城乡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1万吨;全市所有村庄都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处置、市监督管理。经过全市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喜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三、坚持和谐发展,在改善民生中凝聚新合力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利群政策措施,把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倾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市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达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86元,分别增长12.5%和9.7%。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00多人。收缴各类保险费10.6亿元,支付各类保险待遇7.7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投保总人数达到20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万人,参保率达到9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并提高了新农合报销的比例和最高限额,放宽了报销条件,增加了报销病种和药品种类,共为58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5497万元。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发放总额达到1894万元,实现了有进有出、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0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86%。提高了老年人长寿津贴标准,发放总额达到1151万元,惠及全市4.6万名70周岁以上老年人。认真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全年发放救助金126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万人。投资1600万元,更新公交车40辆,公交事业继续保持全省一流。今年,我们在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的同时,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降低了群众的吃药和住院费用。

  2.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城乡教育步入了均衡发展的新阶段。近几年,全市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31处,覆盖率达99%以上,其中221处服务站达到省级标准。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文化大院或文体活动室村村全覆盖,城乡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极大的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3.深入推进“平安龙口”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超前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市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基石工程年”等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和隐患排查整改,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组建了群众工作部,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寓稳定工作于群众工作之中,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了新的提升。

  四、坚持率先发展,在创新发展中挖掘新潜力

  面对前所末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始终坚持高目标、高压力、高境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抢占发展先机。

  1.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大引强。围绕培育煤化石化、海洋工程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全力引进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五年,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7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4亿美元,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域外投资项目82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30.2亿元。

  2.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生命线”、硬实力的理念,引导全市上下千方百计谋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近三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3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2个,累计完成规模固定资产投资768.1亿元。



  3.坚定不移地实施园区带动。目前,我市“五大城市组团、三大经济板块”核心发展区已承载了全市81%的投资、70%的企业和72%的生产总值。高新区、新区、度假区和诸由工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3亿元,实现了“九通一平”,引进各类项目1125个;南山、东海两大区域累计完成投入4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达95平方公里,已成为配套设施完备、承载能力强的现代化工业新区。今年5月,填海35.23平方公里的龙口湾人工岛群工程正式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是目前为止全省唯一获准实施的区域用海规划、首个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蓝色经济突破区、国内在建的最大海上人工岛群。计划到2014年,完成围填海工程,规划到2020年,将其打造成为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达到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高端产业新区、度假旅游新区、总部基地新区、绿色生态新区、低碳经济新区和创新城市新区,成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