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买矿:大买卖尚需大智慧

2010-8-25 0:3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准备“走出去”上项目之前,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权衡利弊,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投资计划,才能较好地规避风险。
   本报记者 王亚彬
    从星期一(8月9日)开始,李强忙碌的“外交”生活开始了:星期一,与南非两大矿业公司分别进行合作项目洽谈。星期二,接见矿产资源丰富的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驻上海代表。星期三,与来沪巴西客商及官员探讨矿产投资合作事宜……
    如果再加上前期的准备时间,“已经累得不行了”,李强说。但他的日程表却永远满满的。
    这位上海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秘书长的“外交活动”,从上海世博会开始后,就开始明显增多,近期尤其密集。矿产大国正借世博契机,主动营销本国丰富的矿业资源。李强感觉到,“国外矿商对中国钢贸行业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面对国外矿商抛来的橄榄枝,国内钢贸企业对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渗透步伐将逐渐向海外延伸。
由国内到国外
    在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钢贸企业聚集地——上海,一众老板心态复杂,钢贸——这个曾经几乎令他们一夜暴富的行业,如今变得让他们爱恨交加:贸易模式单一,行情暴起暴跌难以捉摸,价格倒挂成为常态……
    作为夹缝中生存的群体之一,许多钢贸企业多年前就开始思考,如何转型。“近年来,为提高利润空间,或者说为了拓宽或守住自己的生存之地,钢贸企业不得不改变盈利模式,开始逐渐向产业上下游两端延伸。”李强说。
    钢贸企业对于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意图尤为明显。铁矿石是钢铁行业保证生产和维护发展的命脉,是钢铁产业链的源头所在。钢贸企业开始利用自己在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链源头上做文章。
    据本报记者对上海钢贸商会副会长级别以上企业的调查,其中有20%以上的企业已经在国内拥有自有矿山。
    尽管对国内矿业的投资风起云涌,不过,企业对于海外投资仍十分谨慎。本报记者调查的上述企业海外买矿的几乎寥寥无几。
    目前,除中钢、五矿、中铁物资等大型国有流通企业在海外收购矿山外,其他企业尤其是民营钢贸企业由于实力和战略规划等原因,则在海外投资方面并无大动作。
    上海宝旺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的大型钢贸流通企业。近年来,他们成功在青海和甘肃省开发金矿,并重金投资收购安徽某大型铁矿。不过对于海外投资则尤为谨慎。
    宝旺矿业投资公司的刘经理告诉记者,国外矿业能源领域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少则千万美元计,多的达几十亿、上百亿美元,且投资回报周期长,往往还涉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交通或港口的建设,风险大,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买卖”,投资要十分慎重。
    不过,面对矿产资源供求的持续紧张及国外矿业部门给予的种种优惠条件,走出去的钢贸企业正在不断增多。
    闽商则在走出去方面较为大胆。李先生在福州做钢贸生意,前两年,他和几个朋友共同出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菲律宾买了一个铁矿。
    今年3月份,有位香港的老板准备出价6亿元人民币买他的铁矿。他没有卖,觉得现在出手肯定不划算。果真,不久后探明,这个铁矿的储量值30多亿元人民币。
    李先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在菲律宾投资矿产的福建商人很多。实际上,他认识的一些朋友不仅在印尼投资矿产,在南非等国都有。由于在外的华人都自觉遵守“三不问”原则:一不问住在哪里;二不问婚姻状况;三不问身份。因此具体身份,具体人数根本无法统计。
海外购矿陷阱
“中国企业海外购矿将成为一种趋势。”著名钢市专家马忠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国际市场收购战略资源,才有可能使我国摆脱对国际矿业垄断的过度依赖。
    在资源瓶颈压力下,中国加快全球资源布局,支持企业走出去找资源的政策也越来越多。
    中铁物资总公司钢材矿石部的张澳经理认为,2006年商务部与财政部一项政策,提出对企业境外资源类项目前期费用进行补贴,并提出扶持资金没有总盘子限制,只要企业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这是对钢贸业境外矿产资源投资的鼓励政策。”
    时机很好,但风险不少。海外购矿风险,不仅存在于矿产资源质量、当地运输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在软环境方面也存在巨大风险。
    国土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宋国明提醒说,我国有些企业“走出去”只看到国外项目资源情况,而对其他的东西考虑不多。他说,“走出去”要特别重视软环境。这个软环境包括当地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工会组织、产业环境等。
    事实上,从前期的协议签署,到两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再到后期的开采经营,当地政治法律风土人情,每个环节都暗藏玄机。“不要以为外边有好东西等着你去拿。”在准备“走出去”上项目之前,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权衡利弊,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投资计划,才能较好地规避风险。
    对于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李强介绍说,下一步商会企业与国外矿商“将首先在信息上互通,然后对具体项目洽谈和合作,一旦涉及投资肯定会实地考察调研拿出可行性方案。”
走出去需创新模式
    海外买矿之路,坎坷崎岖,钢企“走出去”亟待模式创新。
    由于单个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实力和经验有限,风险较大,“联合抱团”有望成为新趋势。
    “现在国外客商目前往往更愿意与国内的钢贸商联合体或协会组织去洽谈合作。”李强表示,这表明了一个方向,今后海外购矿企业要尽量走合作的路子,抱团出去发展,降低风险。
    8月10日下午,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驻上海代表LuisVieyra,在访问上海钢贸商会时表示,他们拟将以哈利斯科州政府的名义,首先与上海钢贸商会达成合作意向,再寻求合作项目的深入探讨。
    上海钢贸商会会长崔建华在接待巴西米纳斯州客商时也表示,有兴趣与巴西矿业部门进行合作,“我们将有可能组团前往巴西实地考察。”
    同时,海外投资也是一场资本的游戏,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行的。
    “钢贸走出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钢铁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这一点可以向日本流通企业学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建中向记者举例说。
    日本三井本综合商社是海外矿业投资的成功典范。三井从1960年代就介入矿山收购和参股矿山,现在发展成为全球第四大铁矿石出口商,支撑着整个日本钢铁业在全球的翘楚地位,甚至控制中国6亿多吨铁矿石的运输权。
    “如果没有巨大的筹融资能力,三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王建中说,三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机构能源源不断地满足其贷款需求,这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是三井的大股东或存在相互持股关系、长期持续资金交易的关系。
    相对日本来说,我国大型钢贸企业虽已形成较高的银行信誉,甚至持有一些银行的股份,不过,“目前国内金融机构还只有动产质押、保兑仓、商票贴现等几个产品,对于每年国内生产总值逾万亿元的钢铁物流市场来说,物流金融产品的数量实在少了些,今后还要继续探索和创新我国的钢铁物流金融模式。”
    还有一点需要向日本学习的是,日本在海外矿产投资项目中往往只占5%~10%股份,并不控股,也不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从而避免了国外繁杂的审批限制以及市场风险。
    此外,在马忠普看来,企业走出去“决不能把步伐仅仅停留在铁矿石采选上,而是将目标定位在钢铁产业链上,依托资源建设钢铁基地,甚至建立自己的船队,提高资源附加值,在整条产业链上寻求增值,比单纯投资矿山要好。”
    他建议,国内钢贸企业可借助与国内各大钢铁企业长期形成的良好关系进行深度合作,例如与国内钢铁业与国际矿业之间,互相参股,共建矿山、海外钢厂,参股控股海运企业、船舶公司、货物运输和存放港口等。
    对此,李强认为,大型钢贸企业基于矿石长期有序地大进大出,必将惠及发展中的中国现代物流业,带动物流金融、船运等多个环节的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